“好服务”增益“好房子:深圳老小区翰岭花园焕新“密码”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08-13 16: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2025年,国务院首次将“四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道出了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心声。在深圳福田,交付近20年的老小区翰岭花园从“问题叠加”到“全龄友好”蜕变,正是得益于小区业委会、党总支与物业服务企业深圳市之平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好服务”开启“好房子”焕新的密码。

深圳翰岭花园小区实景

破解“零交接”困局,守护家园安全愉悦

2023年2月,之平管理进驻翰岭花园时,这个老小区正深陷“零交接”的复杂局面:高大乔木遮挡采光、南进出口车库地面坑洼、公共设施年久失修……面对问题叠加,业委会、党总支与之平物业以“地毯式”摸排开启重塑家园。

“好服务的首要任务是筑牢基础,兑现‘安全、愉悦、体验、有爱’的承诺。”之平管理执行总裁余绍元告诉记者,项目团队与业委会、党总支共同制定“问题台账”,逐项攻克。针对144棵高大乔木的安全隐患,通过精细化截冠处理,既解决采光问题又保留生态功能;针对车库出入口地面坑洼、墙面掉皮的“行车痛点”,对500㎡地面铺设沥青,对墙面、天花板翻新涂漆,让归家之路从“颠簸”变“平稳”;17个大堂及单元门厅完成美化亮化,提升“归家第一眼”的体验。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是“好服务”的基石。翰岭花园业委会主任周艳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专业、细致、有温度的服务。”

翰岭花园组织小区“泡泡趴”活动

精准回应全龄需求,打造“有温度”活力空间

“好房子”需要匹配“好服务”,而“好服务”的核心在于精准洞察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翰岭花园,老小区的升级改造更加注重回应“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的全龄需求,传递“有温度的关怀”。

原游乐场设施陈旧、环境堪忧,是业主们的“心头忧”。业委会、党支部与之平物业团队沟通后,进行整体混凝土浇筑、地面专业化改造,全新铺设滑梯、加装秋千,将这片角落变成孩子的“快乐天堂”;年久失修的泳池经过翻新,水质更清澈、设施更安全,成为业主的“清凉站”;17台老旧电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分批更新,让“上下忐忑”变得“舒适安心”。

科技赋能筑牢了安全防线。针对监控系统老旧、盲区多的问题,关键区域新增及更换230多个摄像头,实现24小时无死角守护小区;通过CRM系统,业主的报事、报修、咨询等诉求处理过程透明可查,确保“小事不拖大、大事不搁置”。

“改造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为需而改’。”之平管理副总裁凌梅圣说,“项目通过‘物业+’赋能养老、生活服务等模式,让业主在日常中感受到便利和幸福。”针对老人,小区建立了长者体脑激活中心;针对妇女/家务工作者,提供共享厨房等便民服务;针对孩童,“四点半学堂”应运而生,社团兴趣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全龄友好的社区空间。

翰岭花园组织舞狮活动

构建“三方联动”机制,共建共治共享“四好”

翰岭花园的蜕变,既有“物”的升级,更有“人”的凝聚。在党建引领下,业委会、党总支、物业“三驾马车”协同运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

党建引领提供了“红色引擎”。小区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与物业团队紧密携手,通过设立党组织、与社区/街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设立专职调解员岗位等举措,妥善解决电动车停放、充电桩位置等难题;“物业管理开放日”活动,让“透明治理”成为常态;丰富的社区活动,成为润滑邻里关系的情感纽带。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文化价值的深耕。2019年,之平管理在LOGO中加入“善”字,成立“之平善”公益基金,将“善文化”解构为“善待员工、善待顾客、善待社会、善待自己”四个维度,让服务走向价值传递。

“如今,翰岭花园不仅环境优美,更洋溢着‘家和万事兴’的温情与活力。”小区党总支书记黄林地感慨,“这些变化得益于三方联动的‘共治力量’,实现了用‘好服务’增益‘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的幸福图景。”

翰岭花园组织邻里美食节活动

(图源:之平管理)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