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包容、社交、跨界,爱上匹克球的三个理由

晶报记者 余梓宏/文 受访者供图
08-13 10:3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深圳市民自发组建了“搭子群”,专门分享匹克球的场地信息。“深圳的匹克球玩家有很多,几乎每天都有球局和活动。”市民张先生表示,如今深圳许多运动场地都推出形式多样的匹克球活动,让不少人开始认识和熟悉这项运动。

匹克球正成为越来越多运动爱好者的“新宠”。

“砰、砰、砰”,在8月的一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山的PICKLEHEAD室内匹克球馆,耳边一直响彻着击打匹克球的声音。上班族小林说,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和同事来上一场匹克球比赛,下午又可以活力满满回到办公室上班。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深圳市民自发组建了“搭子群”,专门分享匹克球的场地信息。“深圳的匹克球玩家有很多,几乎每天都有球局和活动。”市民张先生表示,如今深圳许多运动场地都推出形式多样的匹克球活动,让不少人开始认识和熟悉这项运动,“好比拿着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塑料网球,这些项目在国内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少人第一次接触匹克球这种‘三合一’的运动项目很快就能上手。”

匹克球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因规则简单、易上手且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匹克球成为近三年来参与者数量蹿升最快的运动项目之一,加上樊振东、全红婵、容祖儿等文体明星的普及,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不断走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匹克球首次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在深圳的运动版图上,匹克球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众视野,这项融合了网球、羽毛球与乒乓球特点的新兴运动,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活力的新注脚。

匹克球运动老少皆宜。

“中国人对小球的天然自信,

是发展匹克球运动最好的基础”

曾国标是深圳匹克球协会的创会会长。2016年,彼时还在经营第三方检测业务的他,在日本八王子市偶然看到了这项“能在羽毛球场上进行、像网球但又更轻松”的运动。“中国人对小球运动有天然自信,而且国内羽毛球场地遍地都是,这不就是最好的基础吗?”这个发现让他当即决定:要把匹克球这项运动带回中国。

引进一项全新运动,远比想象中艰难。曾国标坦言,当时的处境是“从负数开始”——不仅大众对匹克球一无所知,连羽毛球、网球的场地经营者都视其为“抢地盘的入侵者”。“人家会问,‘我们打羽毛球,你为什么要来占场地?’这种阻力无处不在。”而曾国标表示,匹克球不仅结合了网球的截击技术、乒乓球的小场移动技术以及羽毛球的网前挑球技术,还将三小球的技术特点扬长避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三小球的运动强度过大引起的运动性损伤,从技术发展与运动健康的角度来看,匹克球是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新兴项目。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借助组织力量,“我们深圳人是敢闯敢干的”,曾国标回忆说,2018年1月,深圳市匹克球协会完成登记正式成立,是国内首个专业匹克球协会,并在同年10月加入国际匹克球联合会(IFP),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相继成立匹克球协会,中国匹克球运动自此拉开了在全国普及、推广的序幕。

深圳匹克球协会成立后,曾国标就开始着手培育匹克球的“种子力量”。他联合东莞的企业,在松山湖建好了全国首批3片国际标准球场。之后,他邀请了美国一位拿过五届冠军的匹克球选手,还有日本匹克球协会的相关专家来到中国,为35名来自深圳和东莞的高校及中小学体育老师做免费培训,甚至还给部分老师报销了差旅费。曾国标说:“一个月花了几十万元,但这些老师是关键,他们要带着这项运动走进校园。”与此同时,在2018年,深圳匹克球协会还主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匹克球邀请赛,通过赛事不断扩大匹克球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匹克球赛中国“第一人”就是来自于深圳的一位体育教师——2019年7月,深圳运动员李维维参加“本布里崎杯”匹克球锦标赛暨德国匹克球公开赛,在匹克球运动国际赛场上,首次出现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匹克球场馆提供各类跨界活动。

全球七成装备供应来自中国

2019年,国际匹克球联合会还在深圳匹克球协会下设“中国联络办公室”,专门对接国际规则更新与全球发展动态。“国际协会每年会更新规则,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同步,同时也要了解各国发展情况,确保中国不落后。”曾国标说,这种国际视野让深圳在早期就确立了行业话语权。

2024年12月29日,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总决赛在深圳观澜湖新城开赛,该赛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完整、最具国际性的匹克球国家级赛事,建立了中国专业匹克球统一的积分排名体系,标志着国内匹克球运动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曾国标特别强调,中国在匹克球领域的产业优势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匹克球热奠定了基础。“全国有300-400家生产企业,占据全球70%以上的装备供应,就像无人机产业一样,我们有全产业链能力。”他举例说,许多国外知名匹克球品牌都在国内代加工,“我们的装备价格更亲民,这是推广的重要优势。”

曾国标还指出,一个标准的网球场的面积可以建设4片匹克球场,每片球场可容纳4人参与,“可以打得轰轰烈烈”。场地建设也印证着热度。2024年8月,深圳高校第一个标准匹克球场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启用。今年1月18日,深圳观澜湖斯博匹克球馆揭幕,总占地350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匹克球场,包括3片室内球场、3片户外球场、4片电动伸缩球场。深圳各区也陆续建成专业球场,曾国标说,这些场地的分布与数量不断增长,正是深圳匹克球热度的最佳证明。

匹克球好学易上手的特性让这一运动迅速火爆了起来。

从“小众运动”到“生活标配”

从广告导演到匹克球场主理人,林琰之的转型轨迹,恰好折射出匹克球在深圳市场端的自发生长力量。在他创办的PICKLEHEAD场馆内,每天都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挥拍欢笑,这里不仅是球场,更是社交与生活的延伸。

林琰之开始了解匹克球这项运动,源于一场活动策划。当时,林琰之想为露营活动添加“社交属性强、门槛低”的运动环节,在网上搜索“放大版乒乓球”时,“匹克球”词条让他眼前一亮。“了解后发现,这项运动在美国增速很快,供应链主要在广东,深圳年轻人又爱新鲜,天时地利都齐了。”

因此,林琰之从商圈快闪活动起步:在购物中心中庭架起简易球网,搭配精酿啤酒、精品咖啡摊位,用“运动+社交”的组合吸引首批玩家。“新手第一次打就能来回接球,这种成就感是最好的引流。”他回忆,当时做了很多不同主题的活动,很快积累了第一批社群,“三四年下来,社群基础很扎实,这是后来做球场的底气。”

在林琰之看来,匹克球的火爆源于其独特的包容性。“新手友好,老老少少都能玩,不同水平的人能一起打,不会出现高手嫌弃新手的情况。”他还观察到,匹克球这项运动的参与者流失率极低,“基本上进来就会爱上,很少有打过之后说无趣的。”

这种黏性还来自运动与生活的融合。“因为运动强度不大,打完球可以吃个饭、喝个酒,下午可以喝咖啡聊天,形成了闭环。”林琰之说,一线城市工作压力大,匹克球的“轻运动”属性刚好满足解压需求,“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获得快感,还能认识新朋友”。

随着社群壮大,林琰之发现,运动的核心是竞技,玩家需要“可持续的稳定空间”深入参与匹克球运动。经过三四年社群的积累,2025年,他的第一家专业球场落地,不同于传统体育场馆的单调,这里更像“创新运动空间”——每周一有美国授权IP赛事,每天早上有晨练,周五周六周日有随机比赛,工作日晚间常有社群活动和跨界沙龙。

以社群运营、场景创新、体验升级的方式激活运动兴趣,林琰之希望让这项运动从“赛场”走进“生活”。“我们不是传统球馆,更像‘内容+体验’的综合体。”林琰之解释,团队的广告行业背景让他们擅长营造氛围:空间设计避免传统场馆的刻板,功能上融合运动、社交、休闲;合作资源包括餐饮、饮品、精品咖啡、精酿、鸡尾酒品牌,定期做跨界活动。“我们卖的是内容和体验,让运动融入生活方式。”

运营数据印证着市场热度,近两个月来每天场地全部排满,不分工作日和周末;预订场地需提前一周,赛事报名则要提前两周;40%的玩家来自香港,也有不少外国友人参与,“深圳的地理优势和国际化优势让这项运动在深圳更快破圈”。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即便是在工作日的午间时分,球场也基本满员,球场上你来我往,球场下还有其他球友正在热身等待上场。

不过,林琰之坦言,目前深圳的球馆建设还存在“专业度不足”的问题,“很多球馆为省钱低成本搭建,影响用户体验”,但这恰恰是机会。“我们坚持做专业设施和优质氛围,让大家重视这项运动。”他相信,随着更多人参与,匹克球会从“小众运动”变成“生活标配”。

编辑 阎建伟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