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文/图
“谢谢你们,要不是有这个跨界调解平台,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回钱!”7月中旬,在宝安区调解协会跨界远程调解工作室内,通过视频调解达成一致后,压在深圳市民甘女士心里两年多的石头终于落地。2023年2月,她通过中山一名房产中介在中山市购房,对方承诺购房手续办结后返还佣金,但迟迟未兑现。由于交易跨越深中两地,沟通存在不便,甘女士一度认为拿回款项无望,最终,在跨界调解员的线上协调下,纠纷得到化解。
类似的“跨界化解”场景,正成为深中两地司法协作的生动注脚。8月8日,深圳市、中山市跨界调解一周年工作联席会议在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召开,来自两市司法局、宝安区司法局、航城街道、南朗街道及宝安区调解协会的负责人总结过去一年跨界调解合作经验与成果,并就预警预防联动机制、跨界调解培训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深圳市、中山市跨界调解一周年工作联席会议现场。
据介绍,过去一年,深中跨界调解工作以深中通道贯通为契机,深圳市司法局、中山市司法局、宝安区司法局、航城街道、南朗街道五方共同签订《联合推进两地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围绕“矛盾联调、资源共享、平安共建”目标,整合调解组织和法律服务力量,成立跨界调解专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在线下,双方在深中通道两岸的航城街道和南朗街道分别设立跨界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调解员,建立涵盖预警联防、调解对接、会商研判等六大方面的联防联调机制;在线上,依托宝安区“i调解”平台,设立远程调解联动工作室,实现“一地受理、两地联动”,并嵌入远程视频公证功能,形成“调解+公证”一站式闭环。
▲两地调解员通过宝安区“i调解”平台远程沟通。
截至2025年5月,跨界调解平台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35人次,受理涉深中两地矛盾纠纷39宗,成功调解13宗,案件类型涵盖劳资、经济合同、物业等领域。
机制创新是深中跨界调解的亮点之一。为破解地域、法律适用等障碍,两地建立跨界调解专班,分设重大疑难指导组、街道骨干组、社区基础组,形成法律保障闭环;借助“乡音方言”调解,在远程调解或现场调解中,特邀宝安区乡音调解员介入,有效消除语言和文化隔阂;建立异地回访跟踪协作机制,确保协议履行、隐患消除。
科技成为重要推动力。宝安区“i调解”平台远程视频调解模块支持自助申报、在线受理、电子签章、公证赋强等功能,解决了居民跨地域奔波的难题,也提升了案件响应速度和履行率。
一年来,两地还联合举办4次调解员培训、互访学习交流,通过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并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跨界调解不是简单的两地合作,而是用制度、机制和技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桌上,共同解决。”据介绍,接下来,两地将强化信息化建设、专家库建设、完善重大敏感案件即时通报机制、优化联合调解流程,让深中跨界调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两地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