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为何能孕育乡土文学?《金竹园》作者这样说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08-08 21: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8日晚,湖北籍作家燕力带着他的长篇小说《金竹园》,在深圳中心书城与深圳大学南翔教授展开深度对谈。这部聚焦鄂西乡土生活、长达28万字的文学作品,诞生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引发关于“深圳为何能孕育乡土文学” 的思考和探讨。

“在深圳的两年创作,像站在时代瞭望塔上回望故乡。”燕力说,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他在深圳完成这部横跨六十年的乡村史诗。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家园记忆”与“异乡视角”,反而让他更清晰地梳理出鄂西金竹园的村落肌理。“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遇到太多的老乡,非常亲切”,燕力表示,在深圳创作既高效又充满温情。

对谈中,燕力谈到:“这座城市聚集千万个异乡人,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与回望,本身就是乡土文学的富矿。大家往返于深圳与家乡之间,对于故土的集体性记忆的打捞,孕育出独特的文学生态。”

据了解,《金竹园》带着现代性的审视与追问和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的思考,以鄂西金竹园村民生活轨迹为主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通过讲述张全祚与洋贵姐、吴发金,龙德香与智夫子、谭德厚的无奈、艰辛、如歌如泣的爱情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金竹园村民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憨厚的特征,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活动现场,燕力特别分享“粘在土地上的女人”这一核心意象的创作心路:“洋贵姐们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其实也是所有离乡者与精神原乡的关系”。百余位来自不同地域的深圳读者,围绕“银大路象征的命运选择”“洋贵姐身上的女性力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一位湖北籍白领读者表示:“在深圳读《金竹园》,仿佛同时触摸着两个故乡——小说里的鄂西山村与现实中的移民城市,都写满中国人对‘根’的坚守与对‘变’的渴望。”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李璐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