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 《百年中乐——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训》项目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开班仪式。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香港城市中乐团主办,为期半年,面向内地及港台地区招收30名青年演奏者,以“面授+实践+采风”形式,围绕二胡、笛子、古筝、阮及民族室内乐开展系统训练。这是国家艺术基金首次将全国范围的高端民族器乐人才培养项目交由港澳艺术团体牵头实施。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项目总策划兼香港城市中乐团艺术总监程秀荣,香港立法会议员郭玲丽等出席仪式。叶小钢在致辞中表示,民族器乐是记录中国历史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培养兼具演奏与教学能力的人才,是当下文化传承的紧迫任务。程秀荣介绍,项目师资以新中国第三代中乐演奏家、教育家为主体,大多直接受教于第一代、第二代大师,目前年龄普遍进入古稀之年,“承上启下”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思路。
培训分两期集中授课:2025年8月与2026年1月各一次,共60学时理论课、192学时实践课,并安排两次采风。理论课聚焦百年中乐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作品解析;实践课涵盖四大乐器与民族室内乐经典曲目。两次采风分别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及江苏,考察当代中乐生态并追踪刘天华、华彦钧、闵惠芬等前辈的艺术足迹。两期集中授课之间的4个月,学员与导师将保持定期线上辅导,鼓励学员在各自城市组织舞台实践。
项目期间将举办6场公开音乐会,包括开幕交流音乐会、4场成果展示及一场总结音乐会,演出地点设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深圳图书馆,全部向公众开放。项目还计划对现有部分出版乐谱进行勘误,为后续教学与演奏提供参考文本。
香港城市中乐团成立于1994年,2023年曾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粤港澳大湾区巡演。本次培训为乐团第二次获得该基金大型立项,并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合作执行,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图书馆等单位提供支持。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