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与21日,晶报先后发布视频和文字报道《民治一小区垃圾点距阳台不足十米,居民“闭窗度夏”!困局待破》,聚焦龙华区民治街道民乐翠园小区1栋住户近三年的“异味之困”:自2022年小区撤掉各楼栋垃圾桶,将所有垃圾桶集中放置在正门收集点,垃圾持续散发臭味,住户虽向物业及社区投诉多年,但问题始终未解。
▲民乐翠园1栋住户投诉现场图(住户供图)
晶报报道后,此事受到关注,民乐翠园小区物业、民乐社区、民治街道迅速回应。8月1日,民治街道表示,社区正督促物业加紧建设新垃圾收集点,选址已定于小区正门外。现物业公司已完成前期审批流程,建设工程已同步开工。
▲扫码看晶报视频报道
加速度破局:新垃圾点开工建设,增加清运频次
8月1日下午,记者回访民乐翠园小区,直击行动进展:原有的正门内垃圾收集点已被彻底清空。与此同时,在小区正门外一角,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地面水泥硬化作业。
▲8月1日,记者回访民乐翠园投诉现场图
小区物业吴经理介绍,地面硬化施工于7月30日启动,截至8月1日已持续3天。硬化完成后,这里将建设一个长6.5米、宽6.2米(约4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空间,可容纳30个标准垃圾桶。考虑到周末施工可能产生的噪音影响及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主体结构的搭建施工计划于8月4日正式开始,目标是在8月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的管理升级措施也在同步实施:垃圾清运频次从原来的日均2次增至4次左右,并建立“桶满即清”响应机制,避免大量垃圾桶聚集。同时,在清运过程中坚持冲洗和消毒程序,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垃圾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月1日,民乐翠园小区正门外一角,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地面水泥硬化作业
对比曾经咫尺之遥的露天垃圾点,如今远处在建的密闭式新点让1栋居民们看到了希望:“新点位离我们楼栋更远些,而且是封闭式设计,臭味应该会好些。”
症结探源:为何“老大难”积重三年?
溯源过往,这近三年充满了居民的无奈。每逢炎夏,1栋居民便陷入“投诉—等待—失望”的循环煎熬;而冬季异味稍减,问题又被悄然搁置。民乐社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过去并非毫无行动,曾尝试协调物业在小区后方另设新址,但因后方居民强烈反对而作罢。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拖了近三年的“老大难”问题,从媒体介入(7月18日)到新点位完成选址、审批、开工建设(7月30日),仅用了12天就迎来破局转折。“三年拖延症”与“十二天加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治理中亟待破解的深层命题:为何温和的日常投诉石沉大海,而媒体曝光却能立竿见影?
对此,社会治理领域跨界研究者、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民生诉求评议员、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策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范军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垃圾收集点是小区的必要设施,类似民乐翠园小区垃圾收集点选址不当的问题在深圳老旧小区较为普遍,根源在于早期规划缺失——多数为露天或简易设置,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相关工作人员在设置垃圾收集点位时未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与影响。
范军直言:“新建一个垃圾收集点,在规划、建设等技术层面毫无难度可言,真正的症结在于相关责任主体的服务意识缺失和责任担当缺位。居民的温和诉求长期被选择性忽视,常规投诉渠道失效。往往只有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或者通过越级投诉、媒体曝光等途径引发上层关注和施压后,基层才会真正重视并行动起来。”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即使在空间条件受限、无法完全搬迁的情况下,通过加装绿植生态幕墙、增加除味喷淋系统、增加垃圾清运频次等微改造措施,也能有效缓解垃圾收集点对居民的直接影响。
范军分析,此前社区尝试更换点位失败的经历,恰恰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一个缺陷——“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有效的解决矛盾冲突和寻求社区共识的平台与机制”。许多困扰社区的民生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些小事”,拖延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不断积累和发酵居民的怨气,最终使工作陷入更大的被动和更复杂的局面。
专家开方:基层治理需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野”
这场迟来的“速决战”,其引发的反思远不止于一个垃圾收集点的搬迁,而是指向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沉疴积弊。
首当其冲的是日常巡查感知机制的失灵。范军指出,垃圾点桶满为患的现象肉眼可见,然而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街串巷中,往往囿于“为了统计数据、完成任务”的心态,对显而易见的民生痛点熟视无睹,未能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哨”。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责任传导失效与主动作为意识的匮乏。“没领导重视就不行动”、“没压力就不干活”的心态普遍存在,反映出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把群众当回事”的敬畏心和“在其位谋其政”的自觉性。范军强调,作为社区“当家人”的书记,其推动力尤为关键,影响着整个团队的行动效能与问题解决的效率。
针对上述困局,范军开出治本药方:社区工作人员必须走出办公室,把社区当作“田野”,坚持“扫街”,设身处地地以普通居民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假如我住在这个楼栋、这个角落,生活中会遇到什么不方便?”变“坐等投诉”为“主动排雷”。
与此同时,社区必须着力构建真正开放、包容的协商议事平台,确保受到问题直接影响的各方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关键主体能够真正“坐下来谈”,在充分表达诉求、理解彼此立场的基础上,通过真诚沟通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化解邻避效应。最为根本的是层层压实责任,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才是真正的安宁之道”,树立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小范围内的意识,坚决避免让本可轻易解决的“小麻烦”拖成耗费巨大、怨声载道的“大问题”。
随着新垃圾收集点的建设,民乐翠园的居民们有望在今年告别被垃圾臭味困扰的夏天。但是这场迟来的“速决战”所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城市发展步入精细化管理的深水区,层出不穷的社区“小事”恰恰是检验治理成色的试金石。基层治理者唯有摒弃惰性、转变思维,真正俯下身去倾听民声、感知民情、化解民忧,将“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治理”,方能让千头万绪的社区“小事”不再淤塞成疾,真正实现民生“痛点”向“通点”的转化,为城市的和谐宜居奠定坚实根基。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