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涂竞玉
上午去游泳、攀岩、打篮球或羽毛球;中午在日落咖啡厅吃午餐;下午在文化馆看书写字、琴房弹琴或跳舞;夕阳西下时,在9楼平台迎着落日打网球;晚上在小剧场看看剧……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到来之际,南山又传出好消息。南山区又一个“宝藏文体中心”——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即将正式对外亮相,这个集体育馆、游泳馆、文化馆三大功能场所于一体,可以满足周边居民群众的文化、体育、健身和娱乐“一站式”需求。
除此之外,南山区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在一楼还设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还专门设置了运动康复和体能测试,引入专业运动医学团队,开展科学锻炼和运动康复指导。
在高质量发展快速的南山,文体中心已超越传统功能范畴,正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用高品质建筑,助力居民高品质生活。粤海街道文体中心通过空间设计、功能融合与服务全面,不仅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塑造着城区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位于南山区高新南环路1号,高新南十一路与科技南路交汇处东南角,占地面积5760.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69.5米,共有地下3层,地上12层。内部空间包含体育馆、游泳馆、文化馆三大功能场所,其中运动馆的攀岩墙作为“一馆一特色”的主要特色项目,项目还包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能测试等配套功能。地下层包含排演厅、黑匣子剧场、舞蹈排练用房、地下车库等。
粤海文体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以高密度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将场地局促的限制转变为创造公共建筑新类型的契机,在保证各类场馆功能独立运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提供城市开放空间,同时,各楼层之间都有公共区域连接,让市民在各个场馆之间“切换”自如。
体育馆、游泳馆、文化馆三个功能体量以及位于不同高度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并非同质化地均匀分布,而是拥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属性和场所氛围。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的开放空间不仅仅限于地面广场,还在不同高度设置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突破城市开放空间仅限于地面广场的固有思维,在建筑的不同高度上设计若干相互连通的空中公共活动平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城市空中客厅”。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着眼“15分钟生活圈”规划,将文化滋养、体育活力、社交需求编织进城市肌理,让每个居民都能在转角处遇见诗意生活,于日常中感受城市温度。这不仅是空间营造的艺术,更是高质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