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着流动的人群走在古城里,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他们产生了交汇。在这种沉浸式的表演中,演员会更加努力地去表演,与观众之间有更加“平等”的互动。
——濮存昕
暑期到来,深圳文旅市场的热度也随着暑气升腾。7月19日上午的南头古城,大量游客汇向关帝庙,为的不只是参观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的古建,更是为了参与即将在此上演的沉浸式戏剧《钥见南头 | 时空密卷》,其中还有一位特别的观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演员濮存昕。
当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打卡知名景点,一场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演艺项目,更让人愿意停下脚步,沉浸式感受一座城市历史的脉搏。
▲南头古城上演的沉浸式戏剧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其中。
在博物馆里“入戏”
22日,大暑,偶有雷阵雨。《钥见南头|时空密卷》的演出搬进了南山博物馆,《钥见南头|时空密卷》包含《共潮生》和《双帆记》两个不同的故事线,一次体验只能选择其一。晶报记者选择体验了当天下午2点场的《共潮生》,这是一个发生在清末年间南头城居民抗英的故事。
带上红色手环,记者进入古代南山展厅的序厅,当天是工作日,这一场观众不多,且多是青少年,其中化着精致妆容、穿着国风衣裙的杨玉娇显得特别出众。她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平时的兴趣是看书、看演出,正值假期,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到这部戏剧便过来体验,为此她特意选了这身装扮。
随着音乐响起,展厅大门被推开,三位演员接连登场,在相互对手戏的演绎中、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引出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观众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入戏。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练兵场,观众们又被演员们带到了近代南山的展厅。一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南头保卫战油画,画下展示着铁炮等一系列武器文物,前方的空地上还摆着两门道具铁炮,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的南头城。
▲在南山博物馆,演员与小观众互动。林菲/图
正在现场维持秩序的博物馆志愿者孙淼在法国读书时参加过戏剧兴趣小组,是《钥见南头|时空密卷》在南头古城内测时的观众之一。他对这部剧大加赞赏,还向很多朋友推荐。当天他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博物馆游客被表演吸引前来咨询购票的事宜。
结束这一天的戏剧体验后,杨玉娇略有遗憾地表示,“如果在南头古城演出的话,可能代入感会更强些。”不过,她当下就决定接着去逛逛南头古城,购买门票时除了可以看戏,还包含了一份古城实景解密游戏包,并抽奖送了古城内商家的小礼物。
▲游客在南山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剧目《双帆记》。林菲/图
通过戏剧“穿梭时空”
把原本为南头古城量身定制的戏剧演出搬到南山博物馆,对主创团队来说,是一个备选方案,也是一份意外之喜。
在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7月暑期档沉浸式戏剧体验《钥见南头|时空密卷》限时在南头古城上演。作为深圳首例古城全景沉浸式剧目,以“游戏活化古建、戏剧复活故事”为核心理念,打破剧场的围墙,让观众化身“时空旅人”,穿梭行进在城中观剧。同时,《钥见南头|时空密卷》首次将沉浸式戏剧与解谜游戏联动,携手实景游戏设计北京谜境时空打造南头古城实景解谜游戏《时空密钥·南头谜踪》。让文保空间转化为戏剧场景,让古城内的商铺店家化身解谜游戏的关键任务场景,实现“沉浸式戏剧+实景解谜游戏+文旅商圈经济”创新融合的文旅体验。
“南头古城有不同的历史空间,还有公共区域、商圈,它是一个大的融合体,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场景下去做这个剧,对我们主创团队来说是第一个困难。”《钥见南头|时空密卷》制作人濮方表示,“一般人都先会做编剧,然后再看怎么演,我们是先看有这些场景我们要怎么利用。”这是一部行进式沉浸戏剧,动线的规划十分花心思,要考虑到故事与场景的结合是否合适,也要考虑观众的观看过程中步行距离、场地容纳情况等多方面,再根据剧情增加一些相应的道具,比如他们想把新安县衙这个古建用上,就从县衙主持公道的场所属性延伸出了《双帆记》明万历年间两个派系在海上争斗的故事。
▲沉浸式戏剧演出备受游客喜爱。
濮方称,第二个困难就是要把南头古城的历史讲清楚,他们是一支来自北京的主创团队,今年初就已经到深圳采风,细细走访了古城内所有博物馆,还请教了一些当地的学者,经过充分的调研最后决定了两条故事线,《共潮生》选择了清末鸦片战争的背景,“这个故事里梁少云医者这个身份,灵感就来源于在牌匾故事馆里看到的一块医馆牌匾。”在《双帆记》里,他们又引入了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辞沙”祭妈祖大典作为背景。
《钥见南头|时空密卷》原定计划从7月16日演出至7月22日,受台风“韦帕”影响,前几天天气炎热,后几天又狂风暴雨。濮方说,在高温的室外演出对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前几场演下来观众很投入很开心,让他们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担心演员和观众会中暑,也考虑到可能到来的暴雨天,濮方还是决定寻找备选的演出场地,在推荐下来到南山博物馆时,她发现这里的场景与两个故事的背景十分契合,赶紧把音响老师喊过来试音,让演员们来试演,成功开发了南山博物馆这第二个特别的演艺空间。
记者看到,《双帆记》中有一幕戏是角色在“辞沙”祭妈祖大典上进行祭拜,表演的空间就正好在博物馆“辞沙”祭妈祖大典模型场景复原展示区的前方,随着演员跳起原创的祭祀舞蹈,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大场面以及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与此同时,戏剧也赋予了博物馆一种全新的浏览、感受视角。
南山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组组长王安丹也看过演出,“我觉得不管是在情节还是表演上都非常优秀。”说起这部戏剧她显得颇为兴奋,“以前我们在讲解南头保卫战历史的时候,只能对着展品和展板,根据历史资料来讲。但现在通过戏剧,立即就让这段历史活生生地演绎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会推荐给游客。”她称,观众在看完戏后再参观博物馆,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一段历史。
从“看景”到“入景”
旅游演艺是以游客为主要受众,在旅游景区及相关空间内,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地域文化或民俗风情的主题商业演艺活动。随着文旅市场的蓬勃增长,人们对旅行体验的期望不断攀升,旅游演艺因地域文化性、沉浸式、强互动等特征,实现游客从“看景”到“入景”的需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文旅发展的“标配”。
▲演员带领游客体验传统民俗“辞沙”祭妈祖大典。
我国旅游演艺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兴起了主题公园旅游演艺浪潮。国内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便是浪潮的引领者。华侨城艺术团将晚会和演艺元素融入景区,并推出了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大巡游》,1995年推出了广场晚会《中华百艺盛会》让旅游演艺再上新台阶。如今,这个老景区仍以“演艺产品矩阵”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擦亮深圳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龙凤舞中华》焕新上演,《东方霓裳》美轮美奂,《盛市梦华》展现繁华盛市,《大漠传奇》再现丝路传奇,四大来深必看经典国风大秀深受游客喜爱。
21世纪起我国旅游演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在广西阳朔推出后,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等国内旅游演艺品牌不断扩容,又见系列、只有系列等新晋品牌相继接力,逐步形成了地域分布广、演艺形态多、制作技术精、产业链日趋完善的现代旅游演艺产业格局。
近年来,强调体验感与互动性的沉浸式戏剧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的沉浸式戏剧项目《今时今日安仁》,演出空间覆盖安仁古镇树人街毗邻的杨孟高、刘元琥、刘元瑄、陈月生四座公馆,打破传统观演界限,观众可自由穿梭于公馆院落间寻找线索,与演员近身互动并参与剧情推进。大型沉浸式实景剧《跟着戚将军打倭寇》今年5月1日起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古城常态化演出,该剧剧情对白、歌曲、腰鼓、舞蹈并举,火炮、鸟铳、火枪、冷兵器交织,游客随着剧情的推进,边走边看,参与其中。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根据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其中旅游演艺演出场次18.93万场,票房收入163.89亿元,观众人数8542.23万人次,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数量同比上升16%,显示出旅游演艺行业在扩大市场规模和提升观众参与度方面的成效。
濮存昕表示,看完南头古城沉浸式演出《钥见南头|时空密卷》,有很多感动的瞬间。“我们跟随着流动的人群走在古城里,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他们产生了交汇。在这种沉浸式的表演中,演员会更加努力地去表演,与观众之间有更加‘平等’的互动。大家看到的是当下的演绎,但模拟的是百年前的故事。观剧后,观众还有可能会去翻书,继续了解深圳更多的故事、了解南头古城的历史,这也是他们在娱乐过程中获得了自己感官上对于戏剧新的体验。”
《钥见南头|时空密卷》此次在南头古城和南山博物馆的限定演出,平均一天三场,每场最多容纳60人,周末的票很快就售罄。就算是在23日加了一场,仍有不少外地的游客在网上发帖称没有赶上太可惜了。
“深圳是座很年轻的城市,观众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大家愿意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走进南头古城或南山博物馆,参与我们的戏剧。”濮方表示,目前他们一边在演还一边在调整。这次演出只有8天,未来他们还将与演出场景做更多结合升级2.0版本,也希望有一天能变成一个长久的项目,让更多人通过这部戏剧了解南头古城、了解深圳。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