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游次日便接到诈骗电话,市民讲述电诈“被洗脑”过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文/图
07-28 19: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7月28日,家住龙岗的钟先生向朋友讲述自己被骗“被洗脑”的经历时仍心有余悸。前一天,他在香港游玩时办了一张当地的电话卡,次日便接连接到“+1(866)101-2122”“+1(866)376-0080”“+1(866)223-2730”等以“+1”为开头号码打来的诈骗电话,所幸及时发现猫腻,未造成财产损失。

据深圳边检公布的通关数据,今年上半年经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1.3亿人次,同比增长16.2%。巨量的客流也让骗子嗅到“商机”。钟先生说,电话那头的骗子说有人冒用他的个人信息在福建厦门办了一张电话卡,并利用那张电话卡诈骗香港居民,“然后还说香港入境处要禁止我入境,要帮我转接厦门公安。慢慢地,厦门公安就要我去做笔录。我说我过不去,他就说线上吧。”

此时,钟先生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表示,他觉得两地公安机关应该在会根据他的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应该没问题”。然而,当被提及要用一款线上视频软件(Zoom)做笔录时,钟先生才警觉起来。“我知道这个软件,这大概率是诈骗,并且以前接触过反诈宣讲,‘公检法’机关不会在线上办案,然后我就去报警了。”钟先生说,他在报警时被警务人员告知,骗子会发送链接,点击链接后就会窃取手机或电脑中的重要信息。

这类诈骗手法并非孤例。记者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注意到,部分游客因香港流量费用较贵,便在抵港后购买本地电话卡用于旅途中。一名网友表示,他当时在香港中环游玩时突然接到自称香港中国移动营业厅的电话,说他电话卡将在2小时内停机,原因是“他在内地发送电诈短信”,将被限制其在香港的出行且可能被遣返。接下来对话与操作,几乎与钟先生的经历一模一样。

公安部刑侦局和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的高发诈骗类型显示,近期针对内地赴港人群的电信网络诈骗警情明显增长,电诈类型主要有冒充“公检法”、黑中介、租房陷阱、刷单返利骗局等。记者了解到,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套路一般以“涉案”(如洗钱、身份证盗用)开场,并通过伪造香港或内地官方号码进行迷惑,再转接“内地公检法机关”,要求转“安全账户”、索要密码或验证码,或诱骗下载共享屏幕App,进而实施诈骗。

“现在回过头来想,当时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接到电话后硬是没看出来,差点就信了。以前觉得被骗的人傻,今天已老实。”钟先生说,这次浪费的50分钟香港电话卡话费,真实地给他上了一堂反诈课,以后接到这类可疑电话更不能掉以轻心。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