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口岸正式启用全国首个海港口岸国际中转区。国际中转区启用后,将显著提升来深中转的外籍旅客,特别是无签证人士的中转效率,预计通关距离将缩短一半,通关时间减少80%。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邮轮廊桥东南侧顶端区域的国际中转区内设置1条人工查验通道及海关、边检查验工作台,配备查验设备,并设有应急转运通道,可满足口岸监管、查验需要。此外,开辟出一间26平方米候船室,以满足旅客候船需求。
26日中午,国际邮轮“招商·伊敦号”抵达蛇口邮轮母港。其中10名外籍旅客步履轻松,从港澳高速客船下船后,经国际中转区换乘国际邮轮出境。来自荷兰的苏丹人黛维达告诉记者,自己在澳门工作了几天,然后坐轮渡来到深圳。“太棒了!我没有办理中国签证,走这条通道入境只用出示护照就可以通过。” 此前,需要下船、出境、办理托运等手续,再入境登船,每个环节都可能面临排队,时间也比较长。现在距离和时间都大大缩短,手续也十分简单。
据了解,国际中转区启用后,持有经蛇口邮轮母港中转的联程客票且在“国际中转区”停留不超过24小时的外籍旅客,可在未办妥有效来华签证情况下,申请过境中转。邮轮公司需在计划到港前24小时将旅客过境中转申请信息(含航班信息、中转旅客及行李信息)同步报告海关、边检和蛇口邮轮母港运行指挥中心,蛇口邮轮母港将在航班到港后引导中转旅客办理乘船等手续。
市口岸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姜成峰表示,我们在全国率先首创旅客国际中转区,创新海港口岸国际中转模式,进一步提升国际中转便利度。国际中转区启用后,将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不断优化业务操作规范及应急处置预案,持续优化提升中转效率,用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丰富打造海港口岸国际中转区的“深圳样本”。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相关工作,市口岸办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深圳港客运码头旅客国际中转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旅客国际中转区的验收、监管权限,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同时,市口岸办组织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单位和市交通运输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针对蛇口邮轮母港旅客国际中转业务落地实施后可能出现风险隐患,指导蛇口邮轮母港公司建立国际中转区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旅客服务等现场工作制度,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和旅客服务手册。
深圳海关所属蛇口海关主动靠前服务,指导邮轮母港进行多轮场地规划,设计出符合海关监管要求,同时旅客中转动线最短、体验最好、企业投资成本最小的建设方案。深圳边检总站蛇口边检站在中转区增设中转旅客专用查验通道,实施“一站式”查验,并创新实施免办签证、免填入境卡、免采指纹生物信息等便利举措,保障旅客通过中转区办理过境手续后可直接进入候船区域等候下一航程,大幅压缩旅客中转环节。蛇口海事局严格落实“一船一策”保障要求,提前与船公司、码头、代理等单位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互通互享与服务联动,准确掌握船舶动态,依托“单一窗口”开展口岸查验单位“一次性登轮、一次性全面检查”的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全力做好高速客船及招商伊敦号邮轮靠泊服务保障工作。
深圳国际邮轮母港充分开展场地规划,通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选择符合口岸监管要求,旅客中转动线最短,且与正常出入境旅客完全隔离的方案,并高效完成工程建设和查验设备配置,顺利通过项目验收;为了国际中转区顺利运行,为国际旅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中转体验,深圳国际邮轮母港积极协调高速客船和国际邮轮公司,共同制定中转旅客服务规范,协调联检单位制定旅客信息预报机制和应急预案,保障国际中转区安全顺畅运行。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