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听不到外界杂音,驾驶更专注、安全”

晶报记者 罗婉/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07-24 09:15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网约车听障司机的故事

清晨8点,深圳的早高峰已拉开序幕。罗强熟练地检查车辆,点开网约车接单软件。此时,他接到了今天的第一单,乘客是深圳市民潘女士。待潘女士坐进车里,罗强按下身旁的语音播放按钮并把手机递给潘女士:“尊敬的乘客,我是深圳网约车听障人罗师傅,很高兴为您服务。”潘女士立即明白了,在上面快速地输入手机后四位数。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在深圳打到听障司机的网约车,所以全程都十分流畅。她笑着说:“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其实也很好的,而且他们很礼貌,与他们很好沟通的。”

▲网约车司机罗强。晶报记者 罗婉 实习生 朱婷婷/图

夜深了,“90后”听障女孩蒋露刚刚结束最后一单网约车订单,实现了“一天挣够500元”的小目标。回到家后,她还不能闲着,要争分夺秒把当天与乘客的暖心画面剪辑出来,作为日常的出车日志。在深圳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罗强和蒋露是众多听障网约车司机中的两位。他们虽身处无声世界,却凭借双手握紧方向盘,在这座城市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也感受着来自城市的包容与善意。

罗强:从舞台到花店,到穿街走巷

“我叫罗强,来自贵州,是一名听障人士,曾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参演过《千手观音》,还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表演,并随团到访过28个国家和地区。”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晶报记者无意中打到了罗强的车,结束行程时,记者用文字表达了采访需求,没想到这位腼腆、彬彬有礼的“85后”小伙,曾是一位舞台上的“明星”。

▲罗强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当演员时曾参演《千手观音》。

从小,罗强就渴望听到妈妈呼唤他的声音,但是不能。无声的世界并不影响他感知世界,他默默地用舞蹈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上学时,他对舞蹈的热爱被老师敏锐地洞察,便推荐他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14岁开始,罗强开始在舞台上发光,走向全国的舞台。2000年他参加四川省泸州市残疾人艺术汇演,2005年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从试用期学员成为正式舞蹈演员。

“听障人没办法感知音乐,只能俯身感受地板的震动,通过多种方式‘另辟蹊径’,用心感受节奏。”聚光灯背后,听障人演员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艰辛,通过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才能达到团队的默契。训练虽辛苦,但罗强乐在其中。

▲罗强在舞蹈排练中。

随着年龄增长,2009年,罗强从艺术团退役,进入社会开始自我谋生。第一站,他毅然选择了深圳。“在北京时就看过介绍,说深圳是一个开放、包容、非常现代化的城市,所以我就来了。”初到深圳,罗强在芭蕾舞团待了一个多月,之后和朋友一起开了聋人舞团,还在酒吧表演节目。

“观众比较喜欢《千手观音》,所以我在酒吧表演时,会收到很多小费打赏,也有人帮我租房子。”罗强回忆,当时酒吧老板听说他的故事,还专门为他安排活动策划节目,为他募集捐款一万多元,这份感激他深埋心底。

由于身体的缺陷,罗强的事业屡屡碰壁。为了让别人更快了解他,有位深圳好心人主动帮他编写了一本写真集《未能听“罗”万象理当自“强”不息》,“给我的青春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陌生人的点滴帮助,让罗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也让他喜欢上了深圳。

2012年,罗强在深圳花卉世界的东北角开了一家名为“华庭印象”的花店,其间还义务代表深圳残联参加过广东省残疾人汇演等活动。但受疫情影响,花店生意中断,他暂时回到贵州老家。

2023年,罗强决定再次回到深圳,这次,他成了一名网约车司机。“能让我们残疾人选择的工作并不多,网约车司机算是目前可以维持生计的出路。”他每天在公司规定的时间内出车,根据派单完成接送任务,从不挑单。

当然,听障也给他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不能与客户及时沟通,手机交流必须停车等等。”但罗强表示,“好在顾客素质很高,大多数会理解和接纳。”

蒋露:把与乘客的无声互动分享到网上

不久前,一位“90后”听障女孩将自己在深圳开网约车与乘客温暖互动的视频发到网上,收获了无数感动,她就是蒋露。“我出生100天时因为发烧,在镇上的诊所打了庆大霉素,后来耳朵开始流脓。父母一开始以为是普通发炎,没想到是药物中毒。直到他们发现我连鞭炮声都听不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蒋露的听障,源于儿时的一场医疗意外。

高中时,在父母的安排下,蒋露从广西老家前往武汉市一家特殊学校求学。“刚到一个陌生城市时,面对陌生的同学和环境,确实很不适应。但为了生活,我逼着自己主动交朋友,慢慢地也就适应了。”后来,蒋露考入长春大学动画专业,“我从小喜欢看动画,所以选了这个专业。大学生活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课、生活。”

大学毕业后,蒋露在老家有一份稳定的设计工作,但她却毅然辞职来到深圳。“深圳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活力和新鲜感,我想走出舒适圈,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独闯深圳,蒋露只带了1000块钱,“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住宿问题,所以去餐厅打工,因为那里包吃包住。”几个月后,经朋友介绍,她转行送外卖,朋友还帮她买了辆二手电动车。“那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合租一间房,四个人挤在一起,AA制分摊房租,能省不少钱。”后来攒了点钱,蒋露租了辆车试跑网约车,三个月后贷款买了新车,正式入行。

“我喜欢开车,可以自由地看不同的风景。”蒋露表示,从事网约车工作最大的困难是和乘客沟通,“他们一上车就会和我说话,而我听不见。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在车里挂了提示牌,写明我是听障人士,这样乘客一看就明白了。”

在深圳,蒋露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残疾人的关怀,“坐公交、地铁和去景区都是免费的,医院、银行这些地方也有绿色通道,服务特别贴心。”而且深圳的年轻人很多都了解听障群体,“他们一看提示牌就懂了,有些人还会鼓励我,让我觉得很温暖。”

蒋露的后台收获了无数好评,常有乘客给她送饮料、打赏红包。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年中秋节晚上,她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后,乘客用手机敲了几行字递给她看:“节日的晚上,跑车真不容易,我为你打赏了200元红包,早点回家,吃点好吃的,节日快乐!”身处不太熟悉的城市,这段文字一直温暖着蒋露。“每次收到这样的善意,我都觉得很感动。”今年3月,她遇到了两位同样是听障人士的乘客,“我特别惊讶,也特别激动!深圳这么大,居然能遇到和我一样的听障人士,一路上我们用手语聊天,特别开心。”

为了实现“只要出车,一天要挣够500元再收工” 的目标,蒋露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真的很辛苦,因为成本太高了,房租、车贷、保险、充电费……如果跑不到500块,扣除成本后净收入可能就一两百。所以只能靠熬时间,多跑才能多赚。”蒋露把“账”算得很明白,也把干劲加得很足。

蒋露认为,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开车最大的挑战可能是遇到需要即时沟通的情况,“不过,我通过提前准备提示牌、利用手机翻译软件,基本都能应对。”而优势则是“专注力更强,因为不会被外界杂音干扰,开车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路况上,反而让驾驶更安全。”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开车最大的挑战是遇到需要即时沟通的情况,我通过提前准备提示牌、利用手机翻译软件,基本都能应对。开车时专注力更强,因为不会被外界杂音干扰,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路况上,反而让驾驶更安全。 ——蒋露

无声世界,亦有精彩

截至2025年6月,深圳市共有网约车司机约35万人,全市共有听障人士3400余人,但官方未单独统计听障人士从业者的具体数据。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听障人士在佩戴助听器后,若能满足听力要求与体检条件,便可通过正常的驾照考试流程进行报名和考试。对于许多网友质疑的听障人士开车听不到声音会不会有安全隐患,罗强以自己为例,他是能听到鸣笛声的,有时乘客讲话他也能听到声响,只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无论是曾站在《千手观音》舞台上的罗强,还是新生代的蒋露,他们都在深圳这座城市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梦想。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听障群体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更折射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包容底色——在这里,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罗强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出完车就想好好休息睡觉,“舞蹈曾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就把这份美好留在心底吧。”虽然深圳流动性大,很多朋友回了老家,联系渐少,但仍有朋友在他过年时邀请他一起吃年夜饭。对于未来,罗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大城市能考虑给我们一个户口”,他说,“智能驾驶车辆的发展趋势或许会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只要能维持生存,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

蒋露除了日常跑车,还喜欢自驾旅行,“我喜欢开着车,带着露营装备,去探索那些小众的打卡地,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也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放松的方式。”

▲蒋露喜欢开车,看不同的风景。

蒋露会将自己开网约车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很多网友误以为听障人士不能开车,我想通过这些视频打破这种偏见。我们2700万听障人士,和普通人一样有手有脚有眼睛,当然可以开车!”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她觉得“大家对听障群体的理解确实在慢慢提高”。

对于未来,蒋露表示目前是一边跑车,一边做自媒体,“规划还没想得太远。”她希望社会上能为听障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现在大部分听障人士只能做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或者电子厂普工,白领岗位太少了。”同时,她也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听障朋友,“听障人士也可以过得很精彩。希望更多听障朋友勇敢尝试新事物,让社会看到我们的能力!”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罗婉/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