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图片均为资料图)
美好生活是什么?答案就藏在宝安的街头巷尾。
漫步街巷,你是否发现,宝安正悄悄“焕新”?一抹荧光绿守在斑马线,哨声清脆,闯红灯的人少了;共享单车归位,“红马甲”的汗珠在金属把手上闪光,映出朝霞;坑洼的路面被熨平,缺角的井盖补好了,路灯更亮了……这些美好的“文明图景”,得益于日前宝安区正在火热开展的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这也是交警、城管、志愿者、市政人员、网格员,以及每一位随手扶正单车的“你”——“全员全域全时”书写下的城市共治答卷。
福永街道开展乱摆卖专项整治统一执法日行动。
“路”见文明
“一处美”到“处处美”
漫步在宝安的大街小巷,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前杂乱无章的街角,如今整洁有序,孩童们在新安布心社区的整洁街道上欢笑嬉戏,手执清洁工具的“小小城市美容师”们穿梭其间,他们手执清洁工具,穿梭在街巷之中,清理卫生死角、捡拾散落垃圾……
新安街道工作人员清理小广告。
“我们想让环境变得更美,打扫街道虽然累,但看到被清理干净的家园,心里特别开心。”稚嫩的声音,传递出新一代对家园的热爱与担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体验,更是青少年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与践行。他们在实践中增强了环保意识,也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氛围,带动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到城市环境治理中。
在浪心社区,清晨的阳光洒在新规划的便民疏导点上,摊贩们忙碌地布置摊位。居民李阿姨拎着刚买的蔬菜,笑容满面地说:“以前到处都是乱摆摊,路都走不通,现在买东西既方便又整洁,烟火气和秩序都能兼顾。”这里不再有往昔的拥堵与嘈杂,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经营的景象,市民的幸福感在有序的环境中悄然升温,让城市在规范中充满温情,在秩序中蕴含活力。
城市之美,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悄然铺陈在街巷的每一处角落,体现在市民的点滴行为中。宝安区通过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集中力量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环境、交通秩序、建筑工地、生态环保、文明宣传六大行动,以“城市共治”为笔,向“美”而行,用心勾勒文明新貌,在城市脉络中描绘出文明和谐之美。
“共治”家园
“风景美”到“风尚美”
宝安,用路途中的文明细节,诠释共治的内涵、共享的幸福,实现从“风景美”到“风尚美”的蝶变。
“以前治理靠单打独斗,效果不好。现在居民、志愿者、企业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出谋划策,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新安街道布心社区工作者周兆英时常奔走在社区,她感慨,“他们深入社区,倾听民声,协调各方,让治理更精准高效。”
新桥青年志愿者助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志愿者如星星之火,汇聚成共治的暖流。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们,从学生到上班族,从企业员工到退休老人,他们用无私奉献,为城市增添温暖底色。在海旺社区,企业员工志愿者刘先生参与周边环境改善,他说:“企业在这发展,员工也跟着受益。我们出把力,让周边环境更整洁,员工上下班心情也更好。”
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共治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固戍社区某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表示:“良好的企业周边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形象,我们愿意参与到城市共治中来。通过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不仅解决了企业周边的环境问题,还通过组织员工志愿者活动,为城市焕新贡献力量。这种共治模式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的双赢,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城市共治,让市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家住福海街道的张大爷每天清晨义务维护街道秩序,他说:“这是大家的家园,不能光靠政府,我们也要搭把手。”市民的参与,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文明行为成为自觉和风尚。
一场整治行动,丈量出城市治理的精度,也标注了文明传承的温度。当政府、企业、市民在同一条斑马线上相遇,他们共同写下的不仅是一份整洁的市容答卷,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宣言:文明,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经济数据的攀升,更体现在市民生活的点滴细节与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之中。
相信,宝安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会让共治下的“文明图景”愈发生动,吸引着更多人关注宝安、爱上宝安,到宝安,创未来。
新闻链接
“环境-文明-经济”正向反馈
——访宝安区委党校副教授,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池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目前,宝安区正在火热开展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各部门、企业、市民群众及学生都参与到这场行动中,共同书写“城市共治”的答卷。昨日,本报记者采访到宝安区委党校副教授,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池蕾,听她分享城市共治、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逻辑”。
记者:宝安区此次环境秩序整治行动中,政府、交警、城管、志愿者、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共治”模式,与传统政府单一管理相比,您认为这种多元协作机制对城市文明传承有哪些深层意义?
池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共治”模式,不仅是一种治理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推动城市治理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共治”,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协同”,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
在多元共治中,公众不仅是治理的参与者,更是治理的主体之一。相比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多元共治模式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在资源、专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不足,还能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协调,实现治理目标的最大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真正实现“人民的城市人民管”。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多元共治模式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传统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了公众的参与和权益诉求,而多元共治则强调“人民的城市人民管”,通过广泛动员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推动城市文明理念的普及与深化。
记者:在整治行动中,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市容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从专业视角看,这种“环境-文明-经济”的正向反馈,如何成为宝安区吸引人才、企业乃至区域竞争力的“软实力”?未来如何持续放大这种效应?
池蕾: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城市环境改善、经济繁荣发展,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链条,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循环放大的“正反馈系统”。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爱护基础设施……市民的文明行为,在降低了城市的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城市环境井然有序。优质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经济发展,又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人的素质提升和环境改善。
文明是最高级的基础设施。当市民文明素养成为城市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时,环境与经济不再是“投入-产出”关系,而是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赋予城市诸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比如低治理成本(高素养减少执法支出),好环境溢价(文明环境带来消费红利),强人才黏性(好环境留人)。
城市是现代化的载体,当城市从“经济中心”跃升为“文明窗口”,本质上是把文明素养转化为可量化、可扩散、可持续的城市资本,这才是一个城市难以短期超越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