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一刻钟可达”:梅林的烟火人间

晶报记者 陈淑莹 实习生 刘静儿
07-22 15:39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一刻钟”不只是物理距离的丈量,更是生活品质的刻度,自然、服务、文化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交织

上午9点,梅林一村的孙姐带着刚放假的孩子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从家到这里不过5分钟路程,却串起了她的一天:送孩子到自习室写作业,自己则到活动室和邻居学手工针织品,中午在社区食堂用餐,“一刻钟可达”的半径,圈住了她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与暖意。

在梅林街道,这样的场景已从“个例”变成“日常”。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圈,社区食堂的热饭香、农批市场的鲜菜味、社区医院的便民药,儿童创意空间的欢笑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所需与“衣食住行玩乐闲”的品质追求,都被精准纳入其中。

▲居民们在梅林一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消遣

自然为底:山水间的便民半径

梅林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先嵌入在一片青绿之中。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三山环抱,梅林水库、禾镰坑水库和莲塘尾水库点缀其间,44公里的生态径网络如同绿色血管,将 A Park、梅林公园、梅林水库、社区家园串联成链。在这里,十分钟就能从写字楼步入山林小径,二十分钟可从社区抵达水库栈道,自然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便民生活的底色。

横跨梅林山与银湖山的“鲲鹏径一号桥”,是这种“自然便民”的生动注脚。这座桥不仅缝合了28年来被割裂的生态走廊,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通道,更成为市民的“生态慢道”——清晨有老人沿桥散步,傍晚有年轻人慢跑观景,周末有家庭带着孩子观察植被。“从家里走到桥边只要 15 分钟,累了就在观景台歇脚,看山看水,非常舒服。”居民秦伯说。 这种“山水 + 便民”的融合,让梅林的一刻钟生活圈有了独特的“松弛感”。

社区为基:党群服务中心的“全龄友好”网络

在梅林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载体,是遍布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些由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的空间,用“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理念,覆盖了从幼儿到老人的全龄段需求,成为 “家门口的服务站”。

梅林一村党群服务中心的 2000 平方米空间里,藏着居民们“热腾腾”的日常。中午11点,社区数字食堂已经飘出饭菜香,70 岁的老关和几位老友围坐一桌,“两荤一素一汤,还有政府补贴,比自己做省事,还能聊天解闷。”食堂140个座位常常满座,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更成了社交平台——老人们吃完饭后,有的去隔壁乒乓球室打球,“以前一个人在家闷得慌,现在这里比家里还热闹。”

楼上的“拾光自习室”里,几个孩子正低头写作业。这个由企业捐赠建设的空间,配备了桌椅、台灯和图书,放学后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孩子放学步行 5 分钟到自习室,志愿者会照看,我们上班也安心。”居民何先生说道。不远处的儿童创意空间色彩斑斓,专业老师与志愿者带领着艺术手工课,“时光影厅”定期放映的科普纪录片和红色电影,让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乐趣。到了夜晚 8 点,公益健身房迎来最热闹的时刻。家住梅林一村的方方换好运动服,刷脸进入后笑着说:“跑步机、动感单车全免费,私教课价格比商业健身房便宜太多。”

▲位于梅林一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健身房

每逢周六的“党员服务市集”,志愿者还会在这里缝补衣物、修家电,社康医生坐诊,企业推广惠民活动。这些便民空间的活力,源于居民的深度参与。梅林一村乒乓球室的“管委会”由居民自发成立,陈叔每天早上 7 点就来打扫卫生、整理器材,“大家觉得是自己的地方,都上心,这里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家!”陈叔的话,道出了梅林党群服务中心的核心密码:这里是居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客厅”。

▲梅林街道举办党员服务市集(受访者供图)

工业遗存里的“文化便民圈”

如果说党群服务中心是梅林便民生活圈的“基础盘”,那么 A Park 深圳数字艺术公园则是其中的“创意亮点”。这座由始建于1994年成丰电子厂转型升级而来的园区,用“业态融合+公益赋能”的方式,为“一刻钟生活圈”注入了文化活力,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补充。

“以前是高高的围墙,封闭式的生产车间,跟周边的居民零互动。”A Park 负责人指着园区老照片说。如今,这里已成为“科技 + 时尚文化”的创意新地标:前庭广场变身为阶梯式互动空间,每周末的“红砖艺术市集”聚集着手作达人;“漫氧公园”里,居民散步、遛狗,孩子在草坪上奔跑;郎朗音乐世界的琴声与隔壁宠物餐厅的欢笑声交织,“现在连其他区的人也会专门来打卡!”

▲A Park“六一”市集现场(受访者供图)

A Park 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文化公益活动激活便民生态。2024年11月“遇见星光公益音乐会”上,孤独症儿童的钢琴演奏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同年12月至2025年5月,陆续推出“爱上琴深,乐舞梅林”“森临其境・心之交响”等公益音乐会,其中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参与的梅林山森林音乐会惠及超1000人次,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活动不仅有温度,更有可持续的生命力。今年文博会期间,A Park园区联合商户推出“票根经济”套餐,带动商户营收增长35%;宠物友好活动吸引养宠家庭消费,年轻潮玩活动提升客流,“公益聚人气,人气带消费,消费反哺运营”的模式,便民与活力,在此形成良性循环。

A Park 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园区刻意保留了风扇代替空调的设计,让穿堂风带着绿植清香穿廊而过,“小而美,是社区公园该有的样子。”接下来, A Park将在智慧服务、适老化改造、亲子友好等领域进行升级,为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贡献“梅林经验”。

“住梅林一村这三年,感觉越来越舒服。”孙姐一家在这里扎下了生活的根,她细数着便利,“基本日常需求在周边都能满足,幸福感很高。”这种幸福感,是充满人情味的空间营造——正如梅林街道负责人所说,“要向‘海底捞式服务’看齐,将服务做到心坎上,空着的桌椅别收,谁需要谁用,人气旺了,这里才有生命力!”

▲爷孙俩在梅林一村地图前

“一刻钟”不只是物理距离的丈量,更是生活品质的刻度,自然、服务、文化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交织,用自然生态涵养生活节奏,用社区服务筑牢民生底线,用文化创意激活生活活力。据悉,2024年以来,深圳市新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社区共273个,实现各区全覆盖,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进入全市各区全域推进建设阶段。2024年底,深圳市商务局印发《深圳市推动即时零售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提出围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型消费、扩展即时零售供给体系等11项重点举措,支持企业“线上下单、即时送达”,助力市民畅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接下来,深圳市将全力为市民打造更多便民、惠民、利民的幸福生活圈,继续围绕合理优化便民生活圈布局、不断提升城乡便民生活服务品质等六大主要任务,持续推动社区商业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陈淑莹 实习生 刘静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