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名作家纷至沓来!十岁“中国作家第一村”硕果累累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樟城宣 文/图
2020-09-28 19:26

9月28日,是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以下简称“作家村”)成立十周年的日子。

经过十年成长,如今的作家村已是广东省家喻户晓的一张文化名片,是中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全国文艺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家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一批对东莞、樟木头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的影响和带动,更离不开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樟木头镇委、镇人民政府几届领导干部薪火相传的重视、支持和打造。

据了解,目前作家村有作家53名,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3名,广东省作协会员20名,先后出现6位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评论说,这种有规模、有级别、有影响的作家集群在全国鲜有,这充分证明了东莞这片土地有着良好的文学生态环境”。

全国著名评论家雷达首任作家村“村长”

樟木头镇是东莞市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贸齐备、民风淳朴、政风包容的宜居客家小镇,178.8平方公里的区域70%是原始次森林,镇内有观音山和宝山两座小名山,有8座美丽的水库和“石马、官仓”2条河流,“石马河”曾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送水河道。本地客家人勤劳善良,淳朴包容,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位优秀的杰出人物,有清代客商蔡殷宝,现代著名法官蔡丽金,抗战名将蔡子培等。

美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来到樟木头定居。最先在樟木头购房定居的知名作家有王松,在他和诗人王一丁、作家刘芬夫妻的影响带动下,多位优秀的作家先后来樟木头购置物业,并在此创作和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集群。这个集群吸引了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入驻。雷达先生的入驻让樟木头镇声名鹊起,更多作家纷至沓来。

2010年,樟木头镇政府因势利导,抢注域名,创建了“中国作家第一村”品牌,并于当年9月28日举行了挂牌仪式。邀请了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广东省作协原主席廖红球,东莞市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王道平等领导,一同为“中国作家第一村”揭牌。樟木头镇政府邀请全国著名评论家雷达担任作家村“村长”,王松、雪漠担任“副村长”。作家村“村民”主要分散居住在樟木头帝豪花园、翠景花园、御景花园等小区内。王十月、陈启文、葛水平、江子、魏红花、雪漠、张雅文、南翔、丁燕、唐达天、韩三省、郭严隶、冉正万、周敏等优秀作家都是作家村的“村民”。除内地作家,孙重贵、曹柱国、吴琼等多位港籍作家和新西兰中华文联主席冼锦燕等华人作家也先后加入了作家村的阵营。

2013年,机构改革,因“作家村”的群体性质,被纳入樟木头镇文联的管理服务范畴。同年,在东莞市文联的支持下,樟木头镇政府在办公用房紧缺的情况下,规划出1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办公楼,可供30-40名作家创作办公,并拨付专项经费供作家村正常运作。

2018年,著名评论家雷达“村长”辞世,作家村便邀请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魏红花四位中国作协全委联合担任“名誉顾问”,指导作家村的运作。为进一步促进地方文学繁荣发展,鼓励作家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樟木头镇政府特设立了“金笔杆文学奖”,每年列出20万用以奖励获奖的作家和鼓励文学创作。

“村民们”每年都会在作家村一起交流创作心得,互报一年来取得的创作成果。作家村也因此产生了“中国作家讲在东莞的故事”、“作家村文学论见”、“中国文学名家看东莞”等系列优秀的文学活动品牌。

作家村先后出版10多本文集和小说


作家村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作家们本身带有的地域文化与东莞的地域文化发生碰撞,因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学思潮。许多作家定居樟木头后,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成立以来,作家村先后出版了《中国作家第一村精品文选》《中国作家第一村新作精选》《八月桂花香》《客家名人系列丛书》《观海听潮》等10多本文集和小说。作家们先后发表了重要作品500多篇,著作70多本。其中有:王松的《八月桂花香》《流淌在刀尖的月光》《双驴记》《寻爱记》;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无碑》《米岛》《如果末日无期》;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袁隆平的世界》《江州义门》《海祭》《大宋国士》;雪漠的《光明大手印》《无死的金刚心》《匈奴的子孙》《野狐岭》《一个人的西部》系列;南翔的《抄家》《老桂家的鱼》《手上春秋》《回乡》;丁燕的《沙孜湖》《母亲书》《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工厂三部曲》系列;江子的《青花帝国》;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等著作,均在全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村民”胡杰拍摄的电视剧《知我心之中国相亲报道》在南方卫视播出,彼得海洋拍摄的电影《五指山之恋》进入院线播放。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9年底,作家村共有27位作家获得过省级以上奖项146项(次)。其中,王十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雷达获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张雅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雪漠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多次提名茅盾文学奖。晏杰雄作品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松、陈启文、丁燕、南翔、江子作品多次提名鲁迅文学奖。王松的长篇小说《寻爱记》荣获中国文学好书奖。陈启文《海祭》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孙重贵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等。作家村成立后,先后有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魏红花、江子等5位作家进入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行列,彭晓玲、刘芬、赵勤、晏杰雄、夏阳、李健、旧海棠等有10多位作家由广东省作协会员晋升为中国作协会员。

以“作家村”抛砖引玉,为文学界开辟新天地

不知不觉“中国作家第一村”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如今的作家村,早已成为东莞文学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在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采访现负责作家村工作的樟木头文联主席聂艳时,聂艳表示,作家村走到今天,离不开雷达、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刘芬、王一丁、丁燕、王康银等一批对东莞、对樟木头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的影响带动,更离不开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樟木头镇委、镇政府几届领导干部薪火相传的重视、支持和打造。

过去的十年,一路走来,对于“作家村”,人们有赞美、有质疑、有热情的鼓励、也有无情的“冷水”。对于所谓的“第一”也有各种解读,聂艳说,当时樟木头镇委镇政府建立“中国作家第一村”时,用“第一”这个词,不过希望能以“作家村”抛砖引玉,为中国文学界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创建一个新的生态,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推动一个新的引领。愿自“第一村”之后,全国各地能相继出现第二村、第三村、第四村......愿文学在中国大地上处处开花,文学人才在全国各地都能受到尊重和支持。樟木头作家村敢用“第一”,其实也是广东人“愿为人先,敢为人先,勇挑重任,敢当排头兵”的精神体现。

聂艳相信,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新诉求,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伴随着创作视野的新扩张,将来会有更多的作家村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中国的文学势必走入一个兴盛的时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樟城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