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世界屋脊”生命健康:华大等为高原包虫病防控绘制“未来地图”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冉曦芸
07-18 14: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正面临包虫病这一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严峻挑战。包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21种被忽视热带病之一,由犬、狐等终末宿主传播给人类和牲畜。其中泡型包虫病也被称为“虫癌”,如未得到有效治疗,超过90%的患者会在诊断后10-15年内死亡。全球约86%的泡型包虫病新发病例集中于我国青藏高原,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生命威胁。

近年来,青藏高原人员物资流动加剧,游客对包虫病认知不足,为疾病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未知的风险。同时,四川省儿童新发病例的回升也敲响了警钟:包虫病防控工作亟需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创新技术与策略。

青藏高原地区接待游客数及西藏自治区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2021-2024)

2025年7月16日,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合作,在《细胞》(Cell)子刊《寄生虫学趋势》(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后疫情时代青藏高原地区包虫病的流行特征、诊断预防技术及综合防控策略的进展,提出融合“全健康”的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包虫病防控迈入精准化、智能化新阶段。

Trends in Parasitology官网截图

“全健康”,三位一体协同作战

文章总结了青藏高原的特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牧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外部因素如旅游和货物运输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复杂性。由此,文章特别强调了构建以“全健康”为理念的综合防控体系,即通过协调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与环境保护三个层面,形成多学科、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

青藏高原包虫病综合防控策略

科技赋能,让防控更精准、更智能

在创新技术方面,文章提到了多项先进工具和策略。

在诊断领域,推广游离DNA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提高疾病早期发现能力,对于资源匮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防控方面,推进犬类终宿主的疫苗研发以及发展物联网智能驱虫设备。

此外,环境监测则可依托环境DNA技术,实现非侵入式、动态化监测寄生虫分布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构筑高原公共卫生新防线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加强早期诊断技术、基因组学和传播动力学研究,揭示寄生虫的遗传多样性及传播机制。同时,需结合生态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仿真模型,为科学地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和指导。并且,也要重视远程医疗与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在具体防控举措方面,需强化卫生健康、农业牧业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快智能化监控设备和诊疗技术在牧区的普及应用。同时,应持续提升公众卫生意识,并建立环境风险监测体系,形成多部门协同的防控合力。

这篇文章是华大集团深耕高原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研究聚焦公共卫生问题,展示了华大在基因科技应用于人类健康领域的实践方向,并为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民众健康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技术方案。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trends/parasitology/fulltext/S1471-4922(25)00190-4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冉曦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