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守护卵巢健康・共筑生命防线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05-06 15:03
收录于专题:妇幼之声
摘要

让我们一起关注卵巢健康,守护生命之源

在女性的身体里,卵巢如同一位 “沉默的守护者”。

它隐匿于盆腔深处,每月一次的排卵孕育着生命的希望,默默分泌的雌激素维系着女性的气色与活力。

然而,当疾病悄然来袭,它却常常保持 “沉默”:早期癌变几乎毫无征兆,偶尔出现的轻微腹胀、隐隐腹痛等信号,也常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劳累过度,直至肿瘤逐渐增大,才显现出其凶险的一面。

卵巢癌:被忽视的 “女性健康杀手”

卵巢癌是全球女性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却长期高居首位。

这与卵巢的特殊解剖位置密切相关——作为盆腔深处的微小器官,早期肿瘤难以通过体表触摸或常规体检发现,加之缺乏特异性症状,约 7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01

卵巢癌的高危信号 “伪装术”

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可能是卵巢癌的 “蛛丝马迹”:

● 持续腹胀与食欲改变:肿瘤或腹水压迫胃肠道,导致持续性腹胀、进食困难或早饱感,易被误认为胃肠功能紊乱。

●泌尿系统异常:肿瘤压迫膀胱或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尿频、尿急或排尿不畅,晚期可能出现血尿。

●腹部包块与疼痛:随着肿瘤增大,下腹部可触及质地坚硬、活动度差的包块,常伴有隐痛或钝痛,劳累后加重。

●全身消耗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乏力、贫血等,可能是肿瘤消耗机体营养的表现。

02

哪些因素会悄悄埋下隐患?

●遗传基因预警:约10%~15%的卵巢癌与遗传相关,尤其是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终生患病风险可高达40%~80%。此外,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患者卵巢癌风险也显著升高。

● 年龄与激素影响:50~65岁是卵巢癌高发年龄段;长期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初潮过早(<12岁)或绝经延迟(>55岁),会增加卵巢上皮细胞的分裂次数,可能诱发癌变。

●生活方式关联: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通过影响激素代谢或免疫功能,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主动出击:科学筛查改写命运

幸好,这份“沉默”正在被打破。

每年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无数双手紧紧相握——有戴着假发依然微笑的患者姐妹,有凌晨还在整理科普资料的医生,有在街头举着标语的家属,更有屏幕前认真阅读的你。

这一天,我们共同点亮粉色灯光,只为让更多人听见:早期卵巢癌的治愈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3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01

不同人群的筛查策略

●普通女性:40岁以上应将妇科超声(经阴道超声更精准)联合肿瘤标志物(CA125+HE4)纳入每年常规体检,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高危人群:有家族乳腺癌/卵巢癌史、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从30~35岁开始筛查,除上述检查外,需结合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02

科学认知的 “生存密码”

卵巢癌主要分为上皮性癌(占85%~90%)、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等类型,其中上皮性癌最常见且恶性程度高。

根据FIGO分期,早期(Ⅰ~Ⅱ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决定是否辅助化疗;晚期(Ⅲ~Ⅳ 期)采取 “手术+化疗+维持治疗” 的综合方案。

近年来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的问世,使卵巢癌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今年,让我们用行动传递温暖

在5月8日世界卵巢癌日,我们可以做两件有意义的事:

✅ 给自己一次 “健康对话”:花5分钟对照“持续腹胀、腰围骤增、频繁如厕、莫名消瘦”等症状,若持续2周以上,立即预约妇科肿瘤专科门诊,切勿拖延。

✅ 为爱的人撑起“保护伞”:将这份科普转发给母亲、妻子、女儿或闺蜜,一句 “记得体检”,可能是她们健康的重要起点。

5.8特别活动:与专家“云”对话

为响应世界卵巢癌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将于5月8日19:00举办“卵巢癌防治公益直播”,权威专家将聚焦:

▶️ 早期筛查的最新共识与误区解析;

▶️ 高危人群管理:遗传咨询流程与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的适用条件;

▶️ 全病程管理:复发防治策略、营养支持方案及心理调适技巧;

▶️ 前沿进展:PARP抑制剂个体化用药指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案例。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

即可预约直播

👇🏻

卵巢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基石。让我们携手打破“沉默”,用科学认知和主动筛查构筑防线,让更多女性远离“沉默杀手”,拥抱健康人生!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