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生助力“百千万工程” 走进河源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周诗睿
07-16 12: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心传乡韵”实践突击队走进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染技艺”为载体,创新融合心理疗愈理念,探索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

溯源墩头蓝历史,解码文化基因

实践队首先对墩头蓝染的历史脉络展开调研。队员们了解到,这项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工艺,曾通过水路远销岭南各地。“客家山歌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描述,正是当年繁荣景象的写照”,队长王同学在记录中感叹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在修复后的梅园书屋,队员们看到了复原的古老染具,从煮浆用的陶缸到晾晒用的竹架,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墙体残留的染布痕迹,更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技艺与村落的血脉联系。

体验染艺全过程,感受匠心温度

在墩头蓝染工坊,省级传承人曾春雷老师为实践队系统展示了技艺流程。从煮浆、浆纱、晒纱等前期准备,到折叠、捆扎、缝缀的塑形环节,再到浸布、染色的关键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数百年的经验积累。

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参与制作。“看着白布慢慢被染液浸润,从浅蓝渐变成深邃的靛蓝,就像见证一场时光的魔法。”当拆开捆扎线,独一无二的花纹在布面上绽放,队员发现,制作过程中的折叠、捆扎等动作具有类似正念冥想的效果,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蓝染兴趣课堂,播撒传承种子

实践队在深圳驻镇帮扶工作队以及村委会的支持下,为村内儿童开设蓝染兴趣课堂。队员们化身“小老师”,将艺术疗愈理念融入教学,鼓励孩子们通过色彩、纹样来表达内心情感。曾老师表示:“这种‘非遗+心理’的模式,既传承了文化,又关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值得推广。” 当孩子们举起自己染制的方巾时,纯真的笑脸让大家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姐姐,我以后也要当蓝染师傅!”小朋友的稚嫩誓言,让在场队员倍感欣慰。

共话活化路径,献策传承未来

实践队结合调研成果提出建议;“希望通过‘非遗+心理’的创新模式,让传统技艺不仅被保护,更能服务现代人的生活。”目前,团队已提出开展“蓝染疗愈工坊”、开发文创产品等具体建议,助力墩头村走出一条文化振兴的特色之路。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度认知非遗价值,更探索出文化振兴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乡村发展新思路。正如那抹穿越时空的靛蓝,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正在为古老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周诗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