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影像化的北宋教育现场,《少年书院行》15日走进应天书院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07-15 16: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7月15日19:30,湖南卫视《少年书院行》第十集将镜头对准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节目组用三天时间,记录中学生们在此完成一次“宋代七日研学”,并首次以影像系统梳理晏殊、范仲淹与这座千年学府的交集。节目将于7月15日19:30湖南卫视首播,次日0:30、12:00重播;芒果TV12:00上线完整版,时长60分钟。

拍摄从棂星门前的“释菜礼”开始。学员们身着圆领袍,以芹菜、枣栗为祭,复现《宋史·选举志》所载入学仪节。次日,书院研究员刘群在讲堂朗读《范文正公集》节选,并解释“断齑画粥”并非传说,而是范仲淹在书院读书时“日作粥一器,画为四块,早暮取二块”的真实记录。第三天,孩子们分组拓印院内存放的乾隆年间《重修应天书院记》残碑,比对不同年代的修缮题记,完成一份“书院年轮”报告。

节目援引《宋会要辑稿》与《商丘县志》:明道二年(1033年),晏殊以“同判南京留守司”身份筹资三万贯重修书院,并奏请赐额“应天府书院”。范仲淹主学期间,制定《应天府书院学规》,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嘉靖刻本《范文正公集》。摄制组首次公开《上执政书》高清扫描件,商丘师范学院张凡副教授在片中指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雏形即源于此书。

拍摄结束前,学员们将亲手拓印的碑文悬挂于讲堂侧壁。镜头扫过楹联“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灯影下的墨痕与少年面庞交错,成为本期节目的最后一帧。

(图片由节目方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