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震“小孩被埋图”系AI合成!律师:造谣者或构成传播虚假信息罪 | 读特普法

读特新闻记者 陈丽玲
01-10 18:4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盗用者盗用AI生成的图片编造谣言,该谣言与事实严重不符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恐慌,属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情牵动着亿万网友的心。但部分网友为了流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AI生成的视频和图片,还配上“西藏地震”“日喀则地震”等关键词,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误导。

其中,一张“西藏小男孩被压在废墟下”的图片引发众多关注。图片中,一名戴着毛线帽子的小男孩被压在石块下,满脸灰尘。许多网友看到后,为图中的孩子难受落泪,并追问:“图片中的小孩怎么样了?”。

上图截自网友发布的AI合成视频,与本次西藏地震无关。

然而,这张图片实际上系由AI生成,图中孩子的左手显示为六根手指,且平台也在相关视频下方给出文字提示:“疑似使用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

据媒体报道,该图片最早出现在一个名为“AI小芭芘”的账号,该账号于2024年11月18日发布的短视频中。原作者称,自己创作这个视频,是看到加沙战争地区的孩子家园遭到破坏、流离失所,因此希望通过视频传递和平愿望。但没有想到作品被他人盗用,并和此次西藏地震相关联,对此他感到非常愤怒。目前,他已经删除该视频。

“AI小芭芘”账号页面截图,该图片呈现内容均由AI生成。

读特新闻记者搜索作者的社交平台发现,这个男孩被该作者命名为“小土豆”,作者以其为主角发表了一系列AI生成的视频,例如“小土豆千里寻母”“小土豆的家被洪水冲没”和“小土豆被困下水道”等等。记者注意到,在该作者创作的视频中均有提示标明,该内容由AI生成。

律师:造谣者或构成刑事犯罪

盗用他人使用AI创作的图片并造谣,这样的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AI服务提供者、网络平台对于AI生成内容是否负有提示义务?针对以上问题,读特新闻记者采访了广东信琅律师事务所国际与新业态法律部主任、执业律师肖小月。

肖小月律师表示,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AI生成作了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深度合成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该案中,如果创作者已经标注了“AI生成”的相关字样,其他人恶意盗用且未标注的,创作者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盗用者盗用AI生成的图片编造谣言,该谣言与事实严重不符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恐慌,属扰乱公共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编造谣言者还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的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便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盗用AI图片并造谣的行为也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该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肖小月律师进一步强调,鉴于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变得愈发隐蔽且频繁,这无疑加大了公众辨识信息真伪的挑战。因此,网络平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承担着对用户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与准确标识的责任。特别是在面对灾害等高度敏感的社会议题时,网络平台更应提升审核标准,严密监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任何可能误导公众或造成社会恐慌的虚假信息流传。

此外,公众自身也应不断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通过观察图片与视频中的细微之处,如人物特征的自然度、场景的真实感等,以辅助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携手合作,共同应对AI技术带来的信息挑战。通过加强监管、提升公众辨识能力等多重措施,构建一个透明、真实、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让技术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读特普法》是由读特新闻客户端打造的一档法律科普栏目。本栏目中,我们将定期邀请深圳律师协会注册资深律师作为嘉宾,为公众深入剖析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丽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