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史诗——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宝安湾
07-09 08:39
摘要

谢先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这本书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鄂温克族特有的文化。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有血有肉。作品中人物的生和死,在他们生活的森林中,与河流、草地、山峦紧密相连,生和死都成了日常。


我喜欢书中优美的语言,像散文、像诗。比如“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这是本书开篇的两段文字,文章中的雨雪、太阳都有了人类的情感,让我读来感到亲切而美好。全文类似的文字层出不穷,如星星点缀在天空,让生与死的故事显得不那么沉重。


奇特的民族文化让人敬畏。他们住的希楞柱,顶上可以看到星星和月亮。吃的是烤肉烤鱼,喝驯鹿奶和桦树汁,用桦树皮做篓子和船;他们的葬礼,大人死后多半是风葬,夭折的孩子装在一条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他们信奉玛鲁神,有自己的“萨满”,可以通过唱神歌和跳舞给人和动物治病去灾,代价是失去亲人或驯鹿。鄂温克人把火敬为神,而且让火一直不熄灭。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之大。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我最喜欢文中的安草儿,因为他的“愚笨”,他给电影中的人烧奶茶,他担心插在坟墓上的乐器“木库莲”没有雨水会活不了。当“我”问木库莲会长成什么,他说,“他吹出来的声音那么好听,至少能长出几只小鸟吧。”他不让死去的妻子入土为安,但当得知妻子土葬后会发芽长成荷花,他就同意了安葬妻子,并希望自己变成一株草长在荷花的旁边。这个人物,最能体现鄂温克人的纯朴和善良。


还有为了救人一次次失去自己孩子的妮浩,她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了救偷驯鹿吃撑要死的外乡少年,居然不顾自己有身孕即将临盆而“跳神”,那个外乡少年得救了,她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却没了。最后她为了扑灭山火而“跳神”祈雨,用尽了生命最后的力量,雨来了山火灭了,她自己也死了。这是一个把救人当作自己人生信念的“萨满”,作为母亲,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牺牲,但正是这份牺牲,使她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饱满立体、最具震撼力的人物。


当然,除了这两个印象最深的人物,作品中其他人,如“我”的两任丈夫,也是有着自己的个性。还有一个苦命的人让我嗟叹不已,她就是马伊堪,她被拉吉米从马厩里捡回到部落,从小生得美貌的她,被义父当作宝贝珍藏,一直到她三十岁了,拉吉米还说她是一个孩子,不让她与男人接触,最后她生下一个男孩子,连孩子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在孩子两岁时,她跳崖自尽了。她成了以爱为名的牺牲品。


作者迟子建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和我的白发一样,真正的经过岁月的洗礼以后能够发光,这样的光它在我的身上和我共存,我觉得我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文化推广人董宇辉说,希望将这本书卖出150万本,事实是这本书已经卖出远不止这个数。可以想见,这一部作品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每一个人从书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于我而言,我收获的是纯朴的语言之美,生与死给我的心灵震撼之美,我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命运最终被时代改变而遗憾,我为文章最后白色的驯鹿从城里跑回到原来的营地而有所期待,或许这个民族可以保留一部分自己的传承吧。世界越来越趋向同质化,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是差异性才使这个世界精彩纷呈,所以,我明明知道世界的走势无法被作品所影响,但还是希望这样的文字多一些,至少后人可以看到从前有这么不同的民族,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群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人,虽然过着清苦的日子,却情感充沛,团结互助,不离不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