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就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在回答时表示,就“达标也扰民”噪声问题,正制定地方标准,将“烦恼度”纳入监测方式。
噪声污染,并非小事。有句话说得好——“耳朵里住着生活的质量”。噪声污染虽不见烟尘,却往往扰乱人心。楼下装修的一声锤响、清晨街边的高音喇叭、深夜飙车的一次轰鸣,单次不长,却足以给居民造成扰人最深的“刺耳时刻”。 按照现行的噪声监测方法,只要求连续测量20分钟并取平均值。这就给噪声治理带来一个长期存在的尴尬:执法者手持分贝仪测出的数据明明白白显示“达标”,但市民的切身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扰民”。
破解“达标扰民”,老问题还需新办法。“达标也扰民”,自然容易产生“数据好看、感受难熬”的治理落差。而将“烦恼度”这个带有主观感受的词汇,引入严谨的法规标准制定过程,实际上是在以“烦恼度”为标尺,校准城市治理的民生感受。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按章办事”,而是更加关注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和市民的真实反馈,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城市发展要追求高质量,更要追求有温度;城市治理要讲求高效率,更要讲求高效能。
当然,将“烦恼度”从一个感性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评价标准,挑战与创新并存。如何界定“烦恼”的边界?如何科学评估突发噪声的心理影响?这不仅需要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智慧融合,还需要更广泛的民意征集和更严谨的科学论证。但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治理的尝试,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