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脱口秀演员付航声嘶力竭喊出一句“Passion”,成千上万个灵魂仿佛一夜之间开始觉醒。伴随“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的响亮口号,他们耗时四五个小时连夜骑行50余公里,夜骑开封的队伍浩浩荡荡可绵延数十里。
不过,再怎么热烈的青春在巨大的交通流量面前,似乎也不得不紧急刹车。
“夜骑开封”活动所致交通堵塞画面。
近期,由于夜骑开封活动的迅速走红,大量学生、市民组成的夜骑队伍在河南省郑开大道的多个路段造成拥堵。11月9日下午,郑州交警和开封交警在微博相继发布《交通管制通告》:今日16时至明日12时,对郑开大道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夜骑开封至此,被按下暂停键。
回顾这接近一周的爆火骑行活动,有关各方的角色扮演及态度转变可谓极富戏剧色彩。仿佛全社会都陪着这群年轻人,“放肆”追逐了一把青春。只是这故事结局,稍显潦草与尴尬。夜骑活动降温之余,个中几点疑问,值得我们探个究竟。
媒体应该做怎样的引导?
夜骑开封活动的热度始于媒体报道“四名郑州大学生为了吃开封灌汤包,夜骑共享单车历时三个多小时抵达开封”。相关报道多被赋予了青春昂扬的基调。报道走红网络后,迅速点燃了网友们有关“青春”话题的热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郑州当地具备规模的效仿行为。而随着部分主流媒体的入场以及大量短视频媒介的加入,夜骑活动也真正意义上迎来了破圈传播。
一时间歌颂“青春无憾”成为关注该事件的主打旋律,铺天盖地的报道在追逐热度之余,多少忽略了有关大规模游骑活动潜在安全隐患的预见。我们不能评判媒体报道主题的偏颇与否,但往往大而同的报道主题就已经为公众固化了关注议程的角度。从夜骑活动因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被叫停的结果回看,媒体不应该一味追求时效与热度,而忽略了报道的度量和效果。
当地相关部门是否做足应对预案?
近两年流行“泼天的富贵”一说,这次的“富贵”貌似轮到了郑州和开封。夜骑开封活动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1月2日,当晚始发区域的共享单车几乎被全部征用。而在终点处的开封鼓楼周边街道,则被数千辆共享单车占据,各共享单车公司不得不从开封调车回郑州。如此壮观的夜骑队伍觉醒了全网围观群众青春回忆的同时,也似乎让当地文旅行业嗅到了天赐的良机。
11月3日起,开封当地多个景区对大学生采取了免票措施,有些景区甚至首次凌晨开园为了迎接夜骑而来的大学生。而当地各部门也连夜上阵,为这些夜骑学生提供专属宠爱:城管部门、志愿者、公安交警纷纷专职上岗引导学生,一路保驾护航交通安全直至清晨。不过,在经历了11月8日夜间的第二波骑行高潮后,似乎这样的专属宠爱也难以继续维系正常的交通通行。
当地交警部门夜间巡逻引导学生骑行。
当地文旅部门就骑行活动提供补给服务。
可以看到,面对爆火出圈的骑行活动,当地相关部门一开始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态度,以支持和引导的方式有意让这一活动能够持续下去。前有淄博,后有哈尔滨,网红城市因文旅特色一朝“逆袭”而起的例子不在少数。为了接住这场泼天的流量,当地各大景区积极迎合打造起了“青春卖点”,开始借势营销。然而,高开低走的骑行活动只存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面对猛然增长的交通流量和处处暗藏的安全隐患,显然当地各部门是未曾做足预案应对的。从网络上现有的实地反馈来看,长达数十公里的骑行道路上,不单单是交通堵塞影响通行,更有着乱弃垃圾污染环境,占道并道违反交通规则等等不文明的甚至违法违规的乱象。而以上种种相信都是当地各相关部门,在预想承接这波流量之时所面临的事与愿违之处。
以青春之名行任性妄为之实?
诸如“青春具象化”“青春要passion”“青春只有一次”等活动口号,在社交平台上被夜骑学生广泛使用。不过,这场看似潇潇洒洒说走就走的青春之旅,背后动用的公共管理成本代价不菲。
除了当地各部门加班加点连夜守护维系道路安全,各大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也需要加派力量引导调度;而对于两地正常生活的城市居民,交通要道的堵塞无疑也是强加给他们的“无妄之灾”。此外,50公里至70公里的长途夜间骑行,在体力上和骑行环境上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更何况,数以千计人次的大规模跟风骑行,也让如此复杂骑行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得以倍增。
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无论于公抑或于私,青春骑行谨记量力而行。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