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智算产业生态发展大会在深举行 聚焦“供需牵引”“生态共筑”

读创科技 王海荣
07-03 23:5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由中国IDC圈主办的2025中国智算产业生态发展大会近日在深圳举行,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齐聚鹏城,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供需协同、生态共建,助力算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算力互联互通加速技术落地与生态建设

在人工智能(AI)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算力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伴随AI技术的发展,用户不仅需要一个高优质的模型,更加需要优质的模型可以实时接入不同的算力资源进行推理。分布式架构需要不同主体、不同架构、不同地域的算力互联互通。社会需要一个统一的算力互联互通的标准,来破除更多的技术和产业生态的壁垒。

栗蔚指出,算力互联网是一个逻辑网,并不是要建设一张新的网,而是要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上去面向智算之间资源的互联,升级某些功能。总体的互联互通的思路就是先互联,再成网,同步建市场。互联包括设施、资源、业务的互联互通,再增强智算之间数据传输的标识的感知和高性能传输协议,从而形成逻辑上的传输互联网,最终破除分散的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

美的集团首席信息安全官兼软件工程院院长刘向阳结合企业建设多云统一的AI算力平台的实践,介绍了企业如何在全国公共算力联网体系背景下,将这一顶层设计转化为降本增效的实战能力。

当算力资源实现高效整合后,垂直领域如何释放行业大模型的产业价值?中国三峡武汉科创园数智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专业师杨磊在演讲中指出,行业大模型凭借高性价比、定制化能力和数据安全优势,成为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工具。通过模型及服务,可以针对能源、医疗等完成私有化部署,并且以专业的数据投喂,进行模型微调,更好地适配场景需要。

“行业大模型要实现在垂直领域落地,目前也存在一些挑战。”杨磊表示,包括需要深度理解行业的专业术语、需要结合行业的专有模型等。

杨磊介绍,三峡集团在推动大模型在行业落地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开展适用行业的大模型遴选和领域训练及微调,来训练大语言模型听懂专业话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建设行业知识库,主要是水电相关的知识库和知识图谱,强化相关领域的大模型建设。再者是增强调用专业大模型的能力。

“未来三峡集团将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基础支撑层,通过技术中台衔接,以AI能力来赋能能源生产、设备运维、生态环保等主营业务的智能化应用。” 杨磊说。 

当天的论坛上,中国信通院、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中国IDC圈共同启动了“算力海洋共航计划”。

为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技术落地与生态建设,中国智算产业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中国IDC圈于今年4月发起了“算力产业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并遴选出了一批优秀案例。在2025中国智算产业生态发展大会上,正式揭晓了“算力产业创新实践案例”,商汤大装置x智象未来:全栈赋能全球首个开放使用视频生成DiT模型、“灵熵”系列智算中心空调控制系统、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等11项优秀案例榜上有名。

多重因素重塑新一代智算中心建设模式

参加2025中国智算产业生态发展大会的中交西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交(中卫)大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韦星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算中心区别于传统数据中心,除了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与智算中心相关的能源、网络、增值服务。

其中,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特别是生成式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激增,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其能源需求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趋势,拥有绿色、稳定的能源供给,对智算中心至关重要。

此外,拥有高带宽与低延迟网络,能够更好地支持大模型训练与推理中节点间数据传输。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性能提升,更通过优化算力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应用场景,成为推动AI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

高算力场景中,也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出更高挑战。机柜高功率密度实现算力密集部署,高效散热系统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确保持续供电,三者协同为智算中心构建起高效、可靠的算力底座,支撑大规模算力需求。

韦星屹表示,新一代智算中心正通过与可再生能源、AI、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HPC)及产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品类的算力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场景下对算力多样性、普惠性及专业性的极致追求。

深圳中卫构筑“东数西算”新通道

当前,深圳正在打造“多元供给、强算赋能、泛在连接、安全融通”的中国算网城市标杆,《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中提到,大幅提升智能算力规模。聚焦企业智能算力需求,建设一批智能算力项目,打造国家智能算力的核心关键节点。

公开资料显示,由中交(中卫)大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项目位于宁夏中卫工业园区西部云基地内,计划新建6栋数据机楼及6栋配套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14.19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8亿元,按照国家A级数据中心标准建设,拟安装约15680个机柜,PUE低于1.2。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建设2栋数据机楼、4栋运维配套服务设施和1座110千伏变电站。目前,项目一期所有建筑单体已全部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机电设备安装,预计在2025年8月可正式投运。

韦星屹表示,伴随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建设的顺利推进,深圳、中卫两座相隔两千多公里的城市有望在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中加快协同创新进程。

首先在算力资源互补与跨域调度方面,深圳与中卫之间可以构建东西算力通道。中交智数谷投运后,可通过中国算力网与深圳算力枢纽互联,将中卫的绿色算力与深圳的算法、数据优势结合,形成“西部训练+东部推理”的协同模式。深圳企业的大模型训练任务可迁移至中卫,降低能耗成本。中交智数谷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统一纳管与弹性分配,中交智数谷的算力可纳入平台,供深圳企业按需调用。

其次,绿色能源与技术创新方面也可以联动。韦星屹介绍,中卫作为宁夏新能源基地,可通过绿电交易为深圳算力中心提供清洁电力,助力深圳实现“双碳”目标。中交智数谷计划探索“集中式光伏+数据中心”模式,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算力。

此外,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共建方面,深圳与中卫在行业解决方案联合研发、数据流通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韦星屹举例说,针对深圳重点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中交智数谷可提供定制化算力支持,与深圳车企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训练平台,利用中卫的低成本算力加速模型迭代。依托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立跨区域数据流通机制,同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性与安全性。

(备注:文中配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王海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