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被央督批评到重现亲水而居的岭南水乡,中山做到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水轩
07-01 21: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河网密布的中山市,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从三次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批评到治水攻坚形成样板经验,这座珠三角工业城市以科学、协同、全民治水的新路径,实现了水环境的历史性蜕变。

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中山存在河涌黑臭问题,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指出中山全市河涌近半水质为劣V类,2021年10月26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中山作为负面典型全国通报,指出“中山市对水污染治理工作重视不够”、“治水工作推进缓慢”、“污水收集管网缺口较大,大量污水未收集处理直排入河,内河涌污染严重”。

河涌整治前后对比

历时三年多,面对极其困难的严峻局面,中山全市上下排除万难,在体制机制、治理思路、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成功走出一条科学治水、协同治水、全民治水新路径,治水取得了阶段性战果。近日,记者走进中山,领略到了岭南水乡的崭新风貌。

夕阳西下,岐江河面波光粼粼,河涌边三三两两垂钓的市民优哉游哉;南朗生态补水湿地内,白鹭不时掠过水面,在树冠群中歇脚;南朗大溪湿地草坪上,游客在露营帐篷外煮茶闲谈……漫步在中山的多个镇街之上,使人心旷神怡。 但谁会想到,在河涌边掩鼻快走、闭窗而眠、背水而居,这些与岭南水乡格格不入的生活场景,在曾经的一个时期,恰恰正是中山人民的生活写照。

南朗街道村民程兆来,平时常常在河涌边和三两老友下棋聊天,对这里水体环境的转变深有感触。“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河涌黑得就像芝麻糊,而且散发出阵阵臭味,现在你看,河水是不是清澈得多啦?”顺着程兆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三两岸边散步的居民,绿岛上嬉戏的孩童,涌边垂钓的居民。

数据显示,三年来中山织就6000多公里地下管网,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新建管网6450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央督时的45%提升到8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央督时的25%提升至98%;13.2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

中山岐江河

中山水污染不是一、两条河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

治水伊始,中山市委、市政府统筹市人大、市政协、治水办、专家组等力量,用三个月时间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污染底数,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污”上,坚持城乡一体、厂网一体、雨污一体、供排一体,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三管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确保治一条成一条、治一片成一片。

在摸底调查期间,有群众反映水污染治理存在资金投入大、存在违规竞标卖标、非法转包分包、工程推进不顺等突出问题。

面对群众反映的水污染治理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治水工程提前开展全面审计,实施多途径、最严格的工程质量、资金绩效监管,市纪委监委全过程开展专项监督。通过审计整改、技术优化、工程监管,坚决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市16个流域治水项目大幅节约财政资金,确保了投一分钱见一分钱效果。此外,吸取过去一段时间治水效果不明显的教训,中山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追溯机制,组织专家团队对管材选型、施工方案等进行专业论证,压实镇街对治水质量、速度、安全等监督主体责任,对已完工的工程全面检验、跟踪问效,对正在施工的工程动态掌握进度、全覆盖监管,组织懂治水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打招呼不定期直奔治水现场视察督查,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山安阜涌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源头治水是打赢水污染治理的根本之策。中山更开创性地将“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联动作战,向容纳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生产排污企业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开刀”,三年多来累计拆除整理超4.7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创新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真正实现了源头减排。

“以往的治水工程都是‘九龙治水’,住建部门、水务局、镇街等各个单位各干各的,根本不能形成合力”,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梁剑喜感受很深。只有凝聚共建合力,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并鼓励社会参与,才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中山成立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市长(市总河长)担任双总指挥,下设水污染治理办公室实体化运作,由市河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全市水污染治理“一盘棋”;在落实“河长+治水”机制的基础上,23个镇街均成立流域治水专班,由各镇街书记(镇第一总河长)担任流域长,镇长(镇总河长)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副流域长,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实现市镇高效联动、跨镇流域共治。

中山大溪

一条条曾经的黑臭河涌,如今变身为“幸福河”、“生态河”、“经济河”和“打卡河”。广大治水干部和治水工人扎根基层一线,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生态蝶变。从群众最初的不理解到主动支持,背后是中山治水干部顶着暴雨清淤、忍着蚊虫值守的日日夜夜,广大治水干群用实际行动在岭南水乡的肌理中雕琢出“清水绿岸”的底色。“以前群众一天打上百个投诉电话,现在主动给我们送锦旗,群众还主动喊我们开展鱼塘尾水治理、农污治水。”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治水的过程中,深圳水务部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中山治水干部告诉记者,从城市面源水污染长效治理领导小组的运作模式,到市、区两级在面源整治工作中的分工合作机制,还有智慧服务平台等技术对排水户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等创新举措,深圳水务部门都一一倾囊相授,深圳提供的治水经验,让中山治水工作获益良多,更催生了跨城治理的创新实践。近年来,深圳与中山建立了防汛排涝应急支援合作机制,两地水务部门主动联手开展跨区域防汛应急支援的实战演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跨城联动机制的有益尝试。

中山南朗湿地

当前,中山正全力推进幸福河湖,美丽河湖的建设。岭南水乡重焕生机,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曲曲高质量发展乐章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相继奏响。

(通讯员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水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