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怡(本报周刊部编辑)
刚入职报社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报纸读者。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总觉得网络虚构出的远方更有吸引力,身边的事情琐碎又无聊。没想到,后来恰恰是通过写身边的事,让我一步步找到写作的方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
在报社,我有幸担任记者和副刊编辑。两种工作节奏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在鼓励表达、思考、写作。这种氛围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我们不是为版面“凑字数”的写手,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语言、有可能性的人。
做记者与编辑时间久了,我开始理解怀特海的话:“在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表达之前先有对重要性的感受。”我必须一遍遍问自己:我觉得什么重要?这件事,我想说给谁听?当我急切地想把身边的新鲜事告诉别人,就是在做新闻。在充分表达之后,我对自我与世界的理解才能展开。
作为一名记者,我跑法治线,看过很多纠纷,也看到社会的不同剖面。还有那些处理纠纷的人,他们的应对方式、他们的语言,让我意识到,身边其实藏着巨大的复杂与智慧。也正是通过走进这些真实的人,我逐渐看清了“什么重要”——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人们今天的困惑和明天的希望。
作为一名副刊编辑,我遇到了很多写作者。有天赋出众到让人羡慕的,也有普通但执着的。他们笔下的关于人过日子的种种,是对新闻现场的有力补充,他们写小人物,也写都市孤独,写亲情友情,也写成长与迟疑。文学性的表达有时候更深刻、更动人。
这份工作让我逐渐明白:写作是传达信息,不是要把话说得多漂亮,而是把话说清楚。它让人更敏感,也更诚实。而在我最需要练习表达、试着理解世界的年纪,报纸上有一个版面,让我可以发声、观察、成长。
这些年,我的文字比刚入职时流畅了一些,内容也更深入了一些。但有一点没变: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纸上,我还是会多看几眼。
就像是在心里轻轻说一声:“嘿,我还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