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行走的课堂”!南山举行“每周半天计划”研究共同体研讨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徐健
06-24 18: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同行·同研·同创——南山区‘每周半天计划’研究共同体阶段性工作交流会”,近日在南外(集团)沙河小学举行。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南山区教科院院长陈坚,华东师范大学张永教授,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员丁秀娟博士,以及10所成员校校长、南山区教科院教研员团队、各项目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学术分享、案例展示、成果互动等形式,全景呈现了“每周半天计划”的实践成果。

据介绍,2024年秋季学期起,深圳市教育局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半天计划”试点,通过“半天校外课+半天阅读课”的模式,打破课堂边界,构建城市全域育人生态,这一举措旨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在此背景下,南山区率先成立“每周半天计划”研究共同体,10所成员校积极探索,形成区域协同推进“计划”创新落地的“南山样本”。

此次交流活动以精彩、多元的“每周半天计划”成果展示拉开帷幕,生动呈现了“行走的课堂”带来的成长蜕变。沙小学子自编自导的儿童剧《海岸长城》,以艺术形式演绎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奥秘;育才四小基于生态观测数据,制作出动态“碳循环可视化模型”;南科大一小通过“敦煌探秘”项目,将历史、艺术与地理知识有机融合;深大附属实验小学的“少年模拟法庭”则展现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法治思维和批判精神……

在成员校个性化设置的展位上,师生们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每周半天计划”校本教材、学生作品、实践记录,与会教师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深入了解校外实践课程的规划设计、参与感受、创新创意、学生收获等,对学生如何通过校园内外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有了深入思考。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证明,当学习从教室走向真实世界,知识便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教育的本质是归还学生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而‘每周半天计划’正是通过真实情境的浸润,实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当学校围墙被打破,当教育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构建起滋养学生终身成长的教育新生态。”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张永教授以《构建学习的生态圈》为题,提出“学生立场是教育改革的生命线”。他结合“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班队会应该从“课感”转向“会议感”,通过问题解决型、主题活动型、合作探究型三类班队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随后,10所成员校负责人分别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南外(集团)沙河小学创新提出“四三二”资源协同机制,构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每周半天计划”新范式;南科大实验二小则分享了“智能体辅助教学”创新实践,通过AI学习助手为每周半天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南山二外赤湾学校副校长秦丽强调:“我们理解的校外课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通过系统化、课程化的设计,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动载体。”

“从整合资源到聚焦需求,‘每周半天计划’标志着深圳教育正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根本转变,这是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丁秀娟对南山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南山区创新采用“共同体”协同推进机制,在两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构建“全域共享”课程体系,依托深圳校外教育平台整合优质基地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创新“需求导向”实施路径,强调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生真实成长需求,让每个实践项目都直指核心素养培养。

“教育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陈坚希望,南山区“每周半天计划”研究共同体以此次研讨为新起点,重点推进三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学生受益;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深化技术赋能,建设智能化支持平台,为学生综合成长搭建立体化的素养提升课堂。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徐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