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产业
推动非遗传承 做大相关产业
▲企业家在龙华—潮阳产业协同发展基地体验非遗项目。龙华新闻记者 金璐 摄
日前,由龙华与汕头潮阳文旅部门联合打造的第三届观澜古墟文化主题活动精彩上演,来自汕头潮阳的金漆画、木雕、抽纱钩花三大非遗技艺亮相,吸引众多市民化身“艺术体验官”。
公式 观澜古墟文化主题活动以“艺术体验官”为载体,巧妙引入潮阳非遗技艺,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这种“沉浸式”传播无疑增强了人们对非遗的亲近感。
而我们还需要看到,非遗传承不能仅靠情怀输血,还需要市场造血。要让非遗真正“活”下去、“火”起来,必须将一时体验的热度化作人们长时间的需求。对此,建议龙华区首先推动体验常态化与深度化,在社区、学校设立长期非遗工坊,提供进阶课程,发掘有天赋、有意向的非遗传承人,帮助他们将兴趣能转化为技能并获得收益。其次,进一步促成实质性产业对接,由政府引领企业设立专项扶持或孵化平台,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文旅产品、家居品牌等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联名产品和文化消费场景,让非遗技艺在产业链中找到价值支点。
非遗传承不能依靠长期保护,而是应该促其走下仅供展示的橱窗,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让古老智慧在现代化都市绽放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建立长效机制 优化心理服务
今年以来,区委政法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共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43场,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
公式 龙华区以43场活动织就一张生命关怀之网,将专业课程精准投送至家庭、校园与职场,使抽象的理念化作可触可感的日常滋养,其创新探索值得称赞。
然而,生命教育若仅停留于阶段性活动,其效果终究难以持续。真正的生命韧性无法靠“一场大雨”的浇灌迅速形成,而是需“源头活水”来滋养培育。因此,龙华区可以推动生命教育体系化、纵深化发展,如依托街道、社区打造关爱中心,联合卫健、教育等部门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将生命认知、情绪管理嵌入社区常规服务与学校校本课程,使各年龄阶段人群皆可获得持续滋养。同时,编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的生命教育生态网络,从群众中培养心理服务、纠纷调解达人并给予专业认证,以此扩充服务力量。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将员工心理关怀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有效机制保障生命教育的可持续性。
相信,当生命教育从“节日化活动”沉淀为城市日常,一种积极向上、更具活力的社会生态便会悄然生成,而我们的家园也会因此更加美好、和谐。
胡铂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