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不懈织天网,奋力转型卫海防!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转型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深圳特区报记者何涛 通讯员 贺跃民 董鑫 张大禹 逯心一
06-18 21: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常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编织出一面海空立体预警网,参加重大演习演练数百次,11次被评为一级观通站,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多人获“海军转型精英先进个人”“练兵备战先进个人”,数篇研究成果获全军、海军级奖项……一轮轮大项任务、一项项集体和个人功勋荣誉,见证着海军某观通站近年来转型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官兵开展目力观察训练。

情报发现上报率、准确率、及时率均达100%

不到10年时间里,连续完成多种型号不同领域装备接换装,半数以上官兵具备多岗位值班能力,单站侦察预警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近年来,该站情报发现上报率、准确率、及时率均达100%。这份成绩来自驻守在此的一群平均年龄不满25岁的高山水兵。

从“0”到“1”难,从“1”到“0”再到“1”更加困难,与装备相处的数年时间里,李方林和战友摒弃原有思维方式,不断梳理形成该型装备值班流程、基础训练教材、情况处置规定等多项成果,并在值班中不断探索该型装备与站内原有装备的“互补”用法。

入夜,军士姚宗果挑灯穿梭在管线中进行装备巡查,他发现冷凝管接口处有裂纹。警报器还未响,但显示屏上的温度曲线已开始爬坡。当时演习还在进行,不能停机,姚宗果当机立断,舍弃破裂的部分,把两台机器冷却系统连接起来。装备设计厂家工程师看着他的处置方式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而姚宗果看似胆大的创新做法来自对装备系统的烂熟于心。

“任务不断拓展,只有主动作为、加快创新,才能跟上转型步伐。”近年来,该站在旅人才培养、后装保障等具体举措支持下,立足官兵群体围绕装备维护、装备操作、战法训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在一次次尝试和积累中找不足、补短板、提战力。

研究生毕业的李松林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模拟尝试,尝试应用工程软件编写一套用于数据处理的代码。李松林又从代码入手,经过一周的编写和反复调试、模拟,自动处理程序试验成功,该程序配合该装备使用可以同时处理上百批目标,且无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

机关将该事项纳入旅年度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经过大半年的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装备获取的情报信息精准分类,利用编程精准“开刀”,全站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只有攥指成拳,才能发挥观通站整体效能。”一时间,该站掀起战法研究热潮,多个战位围绕单一装备效能发挥、多装备运用协同等广泛思考讨论。

该站干部杨江在多项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出某型装备操作规程、教材、教范,并带领站内业务骨干扎实开展资料数据积累和效能验证,与旅机关参谋人员会同上级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共同撰写的《某平台预警探测情况分析研究》《基于某技术对目标智能感知识别问题研究》《某型装备作战效能分析》等研究成果在海军和全军斩获多个奖项。

培养出数百名“一专多能”骨干

“装备、任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在变,但‘献身海防、常备不懈’的使命始终不变。”该站中士陈益强每逢比武都第一个报名,经历了3次“战败”,终于斩获全旅比武第一。而连续的比武“冲锋”给他带来的更大收获是能力上的大幅提升,也让他练就了一具可以从近百个米粒大小的光点中筛出可疑目标的“火眼金睛”。

“提升专业没有捷径,就是反复训练。”深夜,推开办公室的门,数名干部骨干正在给次日参加例行周考核的官兵设计试卷。他们要为每个专业同时设计4套试题,以检验官兵实际掌握情况,便于开展针对性强化训练。张天勇、宋新华等官兵在一系列举措下迅速成长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业务骨干。曾在海军相关专业比武中斩获第一的宋新华,也掌握了攻克新专业领域的“关键之门”,被评为“海军转型精英人才”。

在人才支撑下,该站利用重大演习演练,深度嵌入指挥链、作战链,做到空情海情更远探测、更早发现。该站也作为该旅专业人才“孵化器”和“岗位合并、一专多能”的“试验田”,不断培养输送出一大批军官和军士骨干。

在系列举措支撑下,这个站培养出数百名“一专多能”骨干,多人获“海军转型精英先进个人”“练兵备战先进个人”,形成“专家传帮带、骨干挑大梁”的人才梯队。

面对承担的使命,该站全体官兵一致表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加快建成适应未来战争的一流观通站,才能更好守护好祖国海空。

官兵在战备值班中。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何涛 通讯员 贺跃民 董鑫 张大禹 逯心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