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浸润”为核心的美育变革正在深圳中小学悄然铺开,2025年春季,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学生“美育一件事”为切口,推动美育从“技能培养”转向“生活浸润”。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在全市中小学落地生根,成为撬动“大美育”格局的支点。
学生“美育一件事”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美育困境的突破。过去,美育常被窄化为艺术技能训练或阶段性活动,而深圳以“浸润”为核心,将美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微小行动”中。
政策明确要求:学生每年自主选择一件“能坚持、有意义”的美育小事,如“每日微笑记录”“废旧物改造”或“社区志愿服务”,通过长期实践涵养审美素养与美好品格。
“美育是长长久久的浸润培育,绝不是功利化、短视化、能够考出来的美育,它是渗透各个学科各个学段、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浸润校园内外的深层次教育。”这一设计直击美育“形式化”痛点——不打卡、不评比、不增负,强调“坚持”与“体验”。
以“小美”育“大美”在学生“美育一件事”推进过程中,深圳的三所学校便以其独特的实践路径展现出这一理念,在不同教育场景中的生命力,一起来看看吧。
“日行一美”成为生活常态
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深大附外小”)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美育一件事”的全员大讨论,一张张“能量卡”上写满了学生对于“美育一件事”的理解。
当美育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将通过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行为与价值观。深大附外小以“日行一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学校通过全员大讨论、微行动和齐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力量。
如今,已有90%的学生坚持完成自选“美育小事”,85%的家庭参与这些“共美时刻”,孩子们变得更加懂得感恩,家庭氛围也更加温馨。
学校还通过大讲堂、诗书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美育在校园内外落地生根。
“无痕评价” 守护美育初心
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小学部(以下简称“深高东校区”),一份《学生“美育一件事”主动申领表》发放给每个学生,他们可以申领一件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小事坚持。
深高东校区强调多元实践和自主选择,提出“自主选择、长期浸润、无痕评价”三大原则。学校基于小学生“小”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24件学生能做的、能坚持做的学生“美育一件事”推荐清单。
清单涵盖“心灵美——保持美好心情”“言行美——培养文明素养”等七大板块,包括用符号记录每天的心情、每天记录一件值得感恩的小事、每周主持一次家庭会议、每周吃够5种颜色食物等。
学生可自选“美育一件事”,并通过绘画、日记等方式记录过程。学校摒弃量化考核,以“美育微沙龙”“成长档案袋”展示成果。这种去功利化的评价机制,保护了学生的内驱力,让美育回归“育人”本质。
“四全清单” 激活本土文化
深汕实验学校以清单化管理和全方位浸润为特色,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本土文化“四位一体”的美育新实践。
学校推出的《学生“美育一件事”参考清单》涵盖了家庭美、学校美、社会美、特色活动四大类别,内容包括家务劳动、亲子互动、自然探索、运动健康等14个方面,将美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依托本土非遗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学生可参与“畲族渔歌学唱”“赤石古寨建筑美学探究”“麒麟舞狮”等项目,并利用AI技术创作《十里红罗》等数字艺术作品。
从深大附外小的“日行一美”,到深高东校区的“无痕评价”,再到深汕实验学校的“四全清单”,这些学校诠释了美育如何以“小而美”的行动,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深圳学生“美育一件事”的实践,将宏大的美育目标拆解为可触达的生活细节,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当学生用废旧材料创作、用非暴力沟通化解矛盾、用科技活化传统文化,美育已超越课堂,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价值的纽带。“美育是心灵教育,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久久为功。”深圳正用“小切口”悄然孕育“大美育”的生态。
(图片由深圳市教育局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