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5月27日,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一位创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备相当于一个专业团队的生产力。“超级个体”时代来临,个体生产力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组织形态将迎来深刻变革。
司晓指出,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带来的三重范式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内容创作领域的格局。
第一重是创作大众化,它消弭了专业技术门槛。在传统的艺术创作领域,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创作,往往都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的技能训练。如今,像Suno这样的AI工具出现后,音乐爱好者无需精通复杂的乐理和乐器演奏,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想法和关键词,就能在三分钟内创作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让曾经被专业门槛挡在门外的普通人,也能轻松地参与到创作中来,让创作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是成为大众都能享受的乐趣。
第二重是生产智能化,通过文本、图像、视频的跨模态转换重构工作流。在传统的影视、动画制作过程中,专业创作者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上。而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重复性工作可以通过AI工具自动完成。创作者只需提供一个大致的剧本和关键帧,AI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生成连贯的动画过渡帧,并进行自动上色。这不仅节省了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创意和构思上,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品质量。
第三重是生态普惠化,形成“AI平权”效应,真正实现内容创作的全民化。从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史来看,普惠与鸿沟总是同时出现。在AI领域也是如此,一方面,AI技术带来了平权效应,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AI可能带来的问题,如AI幻觉等,亟待业界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来缓解其影响。随着幻觉率的进一步下降,普通人通过大模型能够调用各种专家能力,完成原来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