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如何破局?

宝安湾
05-22 07:51
摘要

光明中学 钟美恩


家教故事:读者林女士向“家校心桥”栏目倾诉,孩子步入初中后,与小学时的活泼开朗判若两人。曾经那个总爱“叽叽喳喳”和父母分享校园趣事的孩子,如今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与家长的交流变得少之又少。即便林女士主动开启话题,孩子也常常敷衍回应,甚至不愿接话。这种情况让林女士深感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她担心因缺乏沟通,无法及时帮助孩子排解成长中的负面情绪,更无法助力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面对这样的状况,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美恩老师观点:青春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内心深处渴望独立,急切地寻求自我认同,期望能被当作“大人”平等对待。他们对自主权和隐私空间的需求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荷尔蒙的剧烈变化与日益繁重的学业压力相互交织,使得孩子的情绪变得极不稳定,时而烦躁易怒,时而沉默寡言。此外,青春期孩子的社交重心也从家庭悄然转移到了同辈群体,他们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交流分享,而对与家长的沟通兴趣变淡。


鉴于这些特点,家长们需坦然接受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无需过度焦虑,更不应强行逼迫孩子与自己交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这一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好。


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之道:1.尊重个人空间,传递暖心关怀。当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时,这或许是他们需要一段独处时光来放松身心、整理思绪。此时,家长切不可强行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也不要过度窥探他们的隐私。不妨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同时巧妙地表达关心。比如,轻轻地敲敲门,温柔地询问:“宝贝,需不需要我给你拿点水果?”而不是一上来就质问:“你为什么总是不理我?”倘若孩子明确表示拒绝,家长就应适可而止,不再打扰。不要因为孩子的冷漠态度而放弃对他们的关爱,但也切勿强求孩子立刻给予回应。


2.专注倾听心声,减少说教输出。当孩子愿意敞开心扉时,家长应努力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建议和引导为主,而非单方面地发号施令,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尝试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交流,比如问:“今天学校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儿呀?”而不是直接问:“你今天学习怎么样?”即使与孩子的意见不合,也要尊重他们表达观点的权力。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可,而非一味地被教导。


3.创造交流契机,共享亲子时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对正式的谈话较为抵触和敏感。家长不妨创造一些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如一起运动健身、悠闲散步、观看电影、动手做手工或者玩游戏等,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同时,家长也可以适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中的趣事或是生活中的感悟,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4.多元交流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倘若孩子依然不愿意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家长可以尝试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孩子传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让孩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家长的真诚与温暖。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孩子沟通,这也是青少年普遍喜爱的交流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小船,他们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深刻理解和充分尊重。最为关键的是,家长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家长都是他们最坚实可靠的后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