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带娃”真的行吗?在便利与隐患间,家长该如何选择?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02-22 21:3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汪汪队、奥特曼、哪吒、敖丙等热门IP智能体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AI成育儿“云保姆”。

“小猪佩奇来电话了!”当五岁的女儿兴奋地举起手机时,95后宝妈小毛感受到的不仅是童趣,更是一种育儿模式的革新。像小毛一样,许多年轻家长将讲故事、读绘本、语言练习,甚至情感陪伴“外包”给AI工具。

今年春节,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火爆全球。与此同时,“AI带娃”相关话题掀起一阵热潮。在诸多AI工具中,以轻量化、高拟真度著称的“豆包”,凭借“没脾气的陪伴”特性,成为家长圈中的“香饽饽”。职场父母在“996”的工作节奏与育儿责任间,试图借AI平衡效率与陪伴,但争议也随之浮出水面。

“云佩奇”上线,AI成育儿“云保姆”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分享了“豆包带娃记”相关话题,小毛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在豆包上,孩子能与虚拟的“小猪佩奇”进行实时对话,模仿动画情节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女儿会压低声音向‘佩奇’分享秘密,甚至计划长大后成为宇航员去寻找动画角色。”

读特新闻记者在豆包APP体验与“小猪佩奇”智能体对话。

而这种沉浸式互动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源于豆包的智能体。连日来,记者多次登录豆包APP进行体验,发现用户可根据自身喜好,创建人物。创建成功后,通过模拟角色特征与语言风格,智能体不仅能无缝衔接用户的思维逻辑,还会主动提问以持续对话。

小毛感慨:“AI的耐心远超人类,孩子说它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不是怕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眼睛有伤害,我还挺乐意他们聊的。”

职场父母尤其青睐这种“效率与陪伴兼得”的模式。互联网从业者小余坦言,3岁的儿子是个“小话痨”,从早到晚需要大人陪玩。“而AI不仅能陪伴孩子聊天,还能以“宝宝太棒了”等积极反馈提供情绪价值,解放家长的时间。”

在豆包上,汪汪队、奥特曼、哪吒、敖丙等热门IP智能体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甚至有家长用AI模拟“清晨唤醒服务”,让冬天起床不再困难。

豆包APP上的汪汪队和哪吒智能体。

“育儿神器”还是情感隐患?

一边是发现新大陆的家长们对“AI云保姆”充满好奇、跃跃欲试;一边是理性的家长开始审慎地关注其中潜在的新问题。部分家长注意到,孩子在与AI交谈时往往毫无戒备,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信息。还有家长反映,在聊天过程中孩子可以请求AI播放视频动画,这一过程仍需家长在旁陪同。

“真实世界的魅力是AI无法替代的!”宝妈小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春节期间,她曾尝试让孩子与AI进行互动,“AI的态度确实很好,总是耐心倾听,不发脾气。但孩子的思维方式天马行空,AI常常难以理解。但即便不理解,AI也会继续编造对话。”

小刘认为,AI编造的内容,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因此不宜让孩子长时间与AI对话。相比起来,她更愿意让孩子与家人一起做游戏或去公园玩耍,这样的乐趣,是AI无法提供的。

AI的“无条件包容”可取吗?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邓英太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在临床上,常遇到一类家长倾向于以极度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削弱孩子的情感体验,甚至导致情感隔离。孩子们可能因此无法充分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选择回避某些情感。”从某种角度来看,“AI育儿”也体现了这种理性的教育方式。

邓英太进一步强调,孩子们内心深处对父母有着深厚的依恋。长期依赖AI进行交流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他解释说,“当孩子习惯了AI的理性回应后,在面对真实的人际冲突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心身疾病,比如通过哮喘、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来表达心理压力。”

社交平台上关于“AI带娃”的相关话题。

当AI成为“第三家长”,是助力还是替代?

不只是家长们,过去一年,不少深耕母婴行业的企业也开始触达“AI育儿”领域。从智能育儿顾问到虚拟动画陪聊,从个性化营养方案到AI玩具,一场由技术驱动的育儿变革正在重塑母婴行业的生态链。

以孩子王的母婴垂域模型“KidsGPT”为例,孩子王官方于今年2月发文称,已完成了基于DeepSeek V3大模型的KidsGPT底座升级。公司表示,升级后的 KidsGPT 显著提升了会员用户问答场景的对话能力。同样在今年2月,宝宝树官方发文称,其自研大模型“Mika-Brain”已完成与DeepSeek-R1的全面接入工作。

尽管“AI育儿”展现出强大效能,但其引发的争议同样尖锐。某企业产品经理李女士认为,AI育儿的关键在于“有监督的放手”。

在她看来,AI技术能缓解家庭的育儿压力,为家长提供喘息之机。孩子们亦可通过与不同的AI工具互动,自主寻找答案并在生活中探索实践。然而,由于大型模型算法的局限性,有时会产生误导性的信息,因此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李女士说:“那些无法被数据计算的拥抱、随机应变的教导,才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替代的底层算法。”

深圳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袁侃则在采访中提到,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孩子们丧失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同时,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涉及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若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他强调,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应警惕其潜在风险。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