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编织彩虹幕帘、落叶凝固昆虫翅膀、废旧塑料瓶拼贴成“自然之眼”……近日,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的走廊、操场与花园化身“露天美术馆”,第二届“自然之美·共生共创”大地艺术节落下帷幕。这场以大地为画布、以环保材料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践行深圳“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方案”的鲜活创新。
四全理念落地:打破边界的美育实践
“美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触摸世界的触角。”荔林小学校长张祖志指着中庭悬挂的棉线装置“自然经纬”介绍。据介绍,大地艺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是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场域、以大地元素为核心媒介的艺术运动。荔林小学大地艺术节以“艺术生长,青春绽放”为核心,旨在打破教室与艺术的边界,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创作舞台。
校园内,“自然经纬”装置静静地矗立在教学楼一侧的墙面上,万千条棉线相互缠绕模拟“根系树木”,棉线又最终分离,以一棵“彩色的树”的姿态引人驻足。负责该项目的刘军伟老师揭秘创作过程:“学生在科学课上研究绿色环保,劳动课改造废旧材料,语文课撰写生态诗歌,通过艺术表达完成跨学科升华,在持续的创作中感悟自然循环与生命力量。”这种融合教育理念,正呼应了深圳市“全科美育”的改革方向。
自然与科技对话:废旧材料重获新生
“我们让每片树叶都变成了‘永生琥珀’,拼贴为昆虫的翅膀。”四(8)班董言一同学兴奋地展示小组作品。孩子们将收集来的各色树叶封存在透明树脂中,以仿生昆虫组合成标本墙……而在艺术节期间,类似的创作遍布校园:荔枝树枝编织的“彩虹幕帘”随光影变幻色彩,泡沫板切割的“蜂巢”矩阵呈现几何美感,智能感应装置更让棉线幕布投射出斑驳的树影。
据介绍,荔林小学通过全员、全科、全域、全社会协同的“四全美育”模式,让全校2000余名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创作:低年级家庭用松果与树皮拼贴“森林小鹿”,中高年级团队用回收纸箱构筑几层高的“蜂巢城堡”,美术教师与科学教师联手指导学生用树脂封存叶片脉络制作“昆虫生态标本”……多学科知识在艺术表达中碰撞升华,凝结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刘军伟介绍,学生们所有作品均使用回收材料,95%创作在校园现场完成。这种“在地创作”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布展成本,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材料转化过程。“当孩子发现废弃纸箱能变成艺术品,环保意识便自然生根。”家长张瑗在协助布展时感慨。
家校美育共同体:协作到共育的教育共鸣
夜幕降临时分,校园内的“苔藓微景观”展区亮起星星灯,这是30组家庭耗时两周打造的生态装置。艺术节期间,家长不仅参与材料收集、技术指导,更通过“家庭美育协作”将自然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孩子在捡落叶时讨论叶脉结构,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一位父亲在展签留言中这样写道。
随着深圳市美育浸润行动深入推进,此类家校社协同模式正在形成示范效应。张祖志校长表示:“当艺术从画架走向大地,当教育从教室延伸至自然,美育才能真正温润心灵。”据悉,该校大地艺术节作品将一直在校园内展示,让学生在与大地、校园、同伴的互动中,感受艺术的生命力,让自然与艺术的和鸣产生更长久的回响。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李斌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