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亲历|南海潮

吴松营
05-15 11: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今年清明节前,我同太太从深圳到汕头澄海隆都老家,准备住一些时间。中午坐朋友的小车出发时,听到消息,说近来澄海、隆都经常车水马龙,节假日则大塞车。对此,我只有将信将疑。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程,越来越接近澄海的时候,路上各式各样的车辆明显多了起来。我们下了高速进澄海已经是傍晚,马上感受到澄海县城高楼林立、街道两旁灯光闪烁,车水马龙,人气兴旺的氛围。

入住澄海泰安路的国瑞豪生酒店,一幅“偶遇娘惹”的宣传画特别醒目,画中的“娘惹”(马来西亚华裔年轻妇女)笑容可掬,让很多客人驻足观看。再看看酒店大堂里拥挤的客人,听出他们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澳门,还有操着英语的欧洲、非洲人,讲普通话的各地国人……我正在疑惑之际,酒店的大堂经理解译说:“我们澄海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城市了。”我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一早吃早餐时,可容几百人的酒店餐厅座无虚席,而且不断进出,起坐而喧哗者,讲粤语、马来语、泰语、英语、普通话、潮州话的都有,很像深圳新兴国际城市的味道。他们有的是祖籍潮汕,回来清明祭祖的;有的是来做生意的——澄海是世界玩具制造之都;还有是慕名到澄海旅游的。

上午走出酒店,泰安路“日日香”酒楼门前的马路两旁被旅游大巴塞得满满的,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排队吃潮州卤鹅肉,其他各个食家也是人山人海……

我60多年前从隆都前沟步行到澄海县城参加高考,有幸“得中”,然后离开澄海隆都老家。记得当时的县城人口只有几万,市场还没有隆都店市热闹。我在工作到退休期间都曾回过老家,没想到家乡澄海近年来变化如此巨大。

尔后,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从澄海进隆都均看到大塞车的情景,竟不觉烦躁,反而很是振奋。

“五一”节这天,我们上午九点多进隆都店市,高速公路出口的汽车已经排成长龙。前美村口大路两旁已经停了十多辆旅游大巴,客人排队参观陈慈黉故居。回店市的路上,车龙已经超过两公里。再打听,说今天是假期,大家出门较晚,早上人流量还好,中午时候隆都各个旅游点客流量已经越来越大。下午,隆都的各个旅游景点——前埔村江堤“十里桃花”、前美村“黄花风铃木最美村道”、南溪临溪“紫色风铃木”、前沟江边的十里红花长堤、前埔百亩玉米吐穗杨花、店市千年古墟、红花小镇等等,黑压压的全是人——外国人、外地人、潮汕人……

汽车虽然只能缓慢地前进,但车上的人们似乎并不着急。大家或透过车窗,或临时下车用手机忙于摄取那绿水青山、万紫千红、老少喜乐的美景。大路旁边、被打卡的景点外围,小贩高声招客,好不热闹。

据介绍,2024年全隆都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游客量超58万人次。气温适宜的“五一”劳动节,进隆都的游客自然也会不少。

记得20多年前,坐小汽车进澄海、隆都还是被当作稀罕的事情,农村里更难得见到小汽车。可今天……我不觉感叹:“大塞车”映衬出一幅乡村振兴、百业兴旺的美景啊!

为“大塞车”亢奋的不单是我,更有隆都镇委书记魏思超,一见面就侃侃而谈,喜形于色,说“文旅业起来了,各个行业也被拉动起来。就业的人多了,大大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和摊贩营业。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我们当干部的当然高兴。”

隆都的“大塞车”让人感受到澄海的城市国际化,看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情景。

隆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澄海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年居全汕头市前列。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隆都镇党委和镇政府主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积极融入汕头市委提出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旅游+农业”,带动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隆都广大干群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得到普遍认可。2024年,广东省委常委会到隆都现场调研,省工商联实施“百千万工程”粤东片区在隆都召开现场推进会,海外侨团到隆都调研参观给予很高评价,省内各市到隆都学习调研活动200多场次。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吴松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