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寻携手共建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05-08 19: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传统非遗技艺遇见现代产业帮扶,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精彩上演。5月6日至7日,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寻乌县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深寻非遗工坊”多个项目陆续开班,为寻乌县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5月6日,寻乌县“幸福小镇”,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洋溢着新生向上的兴奋气氛,“深寻非遗工坊”木雕工坊、皮具制作工坊正式开班。这两家工坊分别以寻乌当地的“客家木雕”技艺和“皮具制造工艺”为依托,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坤、刘启深主持。每间工坊计划培训50名左右从业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培训,不仅教授基本的非遗技艺,还提供产品设计、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全方位帮助,旨在让学员们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自主生产、销售创新产品及文创产品,实现独立生产或在非遗工坊就业,着力培养一批以非遗技艺为创新创业手段的 “新农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涵盖对非遗技艺充满热爱的年轻一代、返乡创业的青年有志者以及当地职业学校在校生,且以30岁以下青年人为主,教室里师生互动热烈,展现出非遗产业蓬勃的发展希望。

5月7日,寻乌县文峰乡岗背村同样热闹非凡。村委会门前中心广场焕然一新,一座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遮阳棚下,由深圳援建的“岗背竹编文化村”竹编技艺培训班正式开班。

作为“深寻非遗工坊”的重要项目,“岗背竹编文化村”由深圳市非遗生活有限公司承办,立足当地原有的竹编非遗技艺,同时引进四川道明竹编、广东信宜竹编等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技艺,致力于培训一批熟练掌握多种竹编技艺的“新农人”,推动当地生产转型。

据了解,“深寻非遗工坊”项目立足寻乌县本地优秀非遗项目,不仅着眼于培养“新农人”,还通过非遗产品生产及相关产业发展,探索乡村新的就业模式。在保存传承优秀非遗的基础上,项目还将对岗背村等进行整体包装,打造非遗文化文旅目的地、非遗研学基地,实现非遗技艺带动文农融合、文旅融合,为寻乌县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我们将对寻乌县客家木雕非遗工坊、客家皮具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竹编技艺非遗工坊展开全面建设提升,包括品牌打造推广、改善生产条件、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创新产品、整合营销推广、建设数字化平台、打造展示销售中心等。”承担项目建设运营的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还同时引入深圳优质设计、市场、数字化资源,与当地非遗工坊无缝对接,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示范性非遗工坊,为寻乌乡村振兴贡献坚实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