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为现实人生所奔波劳碌,文学艺术也许理应是你最后的精神庇护所。不过,当下的文学艺术作品似乎更热衷于探索深刻人性、揭示社会幽暗或沉湎于表现怪力乱神;于是乎,真正怡养性情、温暖心灵的文字少之又少,如能偶遇,恰似荒漠甘泉一般……悄然流淌、不事张扬却润物无声,因稀缺而淳美,因素净而澄澈。
王国猛博士的新作《山色江声杳》正是这样一部让人身心愉悦舒畅的作品。开篇时的两篇短文“及时雨”和“心雨”,仿佛预示着整本书的文化调性,在春雨如酥、草色近无的不经意间构筑起一个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部散文集的文字看似洒洒落落、飘飘洋洋,实则暗藏着写作者温厚而凝重的抱负——它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诠释,是对快节奏生活中诗意栖居的深情呼唤,更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寻根之旅。
1、雨之四重奏:自然、情感、文化与哲思的交响
《山色江声杳》中的“雨”绝非简单的气象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密码的意象群。开篇《及时雨》中,作者将雨描绘成“善解人意”的精灵,清明时“如丝如缕”,端午时“潇潇疏疏”,既呼应农时又暗合人情。这种写法让人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的经典诗句,但作者更进一步,让雨成为连接天人的媒介,成为调节冷热的“天然空调”。在《心雨》一章中,雨完成了从自然现象到心理隐喻的升华,成为“消愁解闷”的良方,是“清凉世界”的创造者。这种递进式的意象经营,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心雨之美学”体系。
尤为精妙的是,作者将雨与传统文化名人巧妙勾连。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张志和的“斜风细雨”,岳飞的“潇潇雨歇”,苏轼的“烟雨任平生”,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雨景被作者信手拈来,却又自然融入当代语境。在《敬仰文化》中,徐孺子与陈蕃的“下榻”典故,邵雍的“安乐窝”轶事,无不彰显作者对文化传统的熟稔与敬意。这种处理方式既延续了中国文人“以典咏怀”的传统,又避免了掉书袋的迂腐,展现出文化记忆的当代生命力。
或许,我们作一种抽象的理解,作者的“雨兴”“雨情”“雨感”“雨思”遍布整个文字角落,被升华为哲学的高度,并成为一种生活智慧的象征。《乘兴行休》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被诠释为“突破世俗框架”的生活艺术;《呆若木鸡》里的斗鸡寓言,则演化为去除骄气、浮气、意气的修养之道。这些哲思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自然流露,如同细雨浸润大地般滋养读者心田。当作者说“海因为寥廓旷远方能停云聚雨,心也要开阔宏大才可激生心雨”时,他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心学观”,将自然现象、心理调适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
2、古今承一体:士人精神的现代转世
《山色江声杳》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作者不是古董商般展示文化标本,而是如魔术师般让古人与今人把酒言欢。在《士的种类》中,孔子对“中行”“狂者”“狷者”“乡愿”的区分,被巧妙对应到当代社会各类人物;《欠债》一节则将“欠债还钱”的传统伦理置于现代信用社会中拷问。这种处理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为映照现实的明镜。
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的重新解读尤为精彩,洗人耳目。《败因》中项羽的失败被归结为“不够阴毒不够狠辣”,颠覆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套路;《战略性选择》分析项羽不选关中的决策失误,又展现出战略思维的当代价值。在《新常态》等章节中,老子“坚强者死之徒”的智慧被用来解读现代职场生存法则,庄子“蜗角之争”的寓言则成为缓解焦虑的良药。这种古为今用的写法,既避免了复古主义的怀旧病,又防止了功利主义的浅薄化,展现出文化传统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对士人精神的传承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有所扬弃。《敬仰文化》中陈蕃为徐孺子“下榻”的故事,被赋予“敬仰文化”的新解;《不因人费事》里萧何推荐政敌曹参的典故,则升华为“不以私废公”的职业操守。这种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一种健康的传统观——既不是顶礼膜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以现代眼光进行选择性继承。当作者说“道德文章是自我修养的事情”时,他实际上将传统士人的“修身”理念从功名追求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更为纯粹的现代内涵。
3、生活的妙方:“存在”困境的诗意突围
现代社会已经节奏快到失速,让人意识不到时间的存在,甚至不会去思考活着的价值;《山色江声杳》提供了一剂“慢生活”“广天地”的思想解药。
《花开风来》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哲理,被拓展为大国崛起的隐喻;《舒适区》探讨的则是现代人如何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内心平衡。这些思考直指当代人的生活困境,却用诗意的语言提供解决方案,避免了鸡汤文的廉价安慰。
书中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探讨尤为深刻。《才与财》中“露‘才’却截然不同”的对比,直指当代社会的价值困惑;《财富》一节则提出“苦难也是财富”的逆向思维,展现出作者辩证的生活智慧。在《情绪管理》《修炼》等章节中,现代人常见的精神困扰被一一剖析,而解决方案往往来自传统文化资源。这种处理方式既不回避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又提供了超越性的视角,使作品既有现实关怀又有精神高度。
《山色江声杳》最温暖之处在于它对平凡生活的诗意发现。《依恋》中对故土情怀的描写,《深夜》里对寂静时刻的珍视,《划得来》中对共享自然的喜悦,无不体现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美学。当作者说“闭门把自己的经念好,就功德无量了”时,他实际上为被成功学绑架的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日常生活中觅永恒。这种生活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真的积极回归。
4、散文的艺术:形散神聚的当代书写
作为散文集,《山色江声杳》在形式上看似松散,实则暗藏匠心。《鱼水关系》中肺鱼的生存智慧,《说难》里韩非子的进言艺术,《吹牛的好处》中自我调侃的幽默,题材跨度极大却统一于“生活智慧”的主题之下。这种“形散神聚”的结构方式,既保持了散文的自由度,又避免了杂乱无章,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体驾驭能力。
语言风格上,作品在文白之间找到了优雅的平衡。《亡国之恨尽在江东》的历史沉思,《乐书以消忧》的阅读体验,《空灵》中的美学感悟,都采用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语体。这种语言不是简单的文白夹杂,而是经过深度消化后的创造性转化,既保持传统的韵味,又适应现代的节奏,形成一种“文白相生”的审美效果。
最引人入胜的,或许是弥漫于《山色江声杳》一书中的“文人气质”。《论文》中“和几个从事写作的穷书生在一起”的开场,《读书月》里对城市阅读文化的观察,《准备不足》中关于讲座的忐忑,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文人本色。这种气质不是做作的表演,而是长期文化浸润的自然流露,为作品增添了一份真诚与温度。当作者自嘲“吹牛对我倒是莫大的促进”时,那种自我调侃中的自信与谦逊,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底色。
5、文化之乡愁:雨过天晴的精神家园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山色江声杳》虽然从选材到主旨宽宏而丰富,但最终指向的还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建构。
《怀才不遇》对当代人才观的反思,《补偿》中关于疫情后生活的思考,《生活的艺术》对慢生活的倡导,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精神归宿的追寻。这种追寻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幻想,而是立足当下的积极建构,展现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加剧的今天,王国猛博士的《山色江声杳》一书提供了一种文化自信的样本。《见识》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文结合》里对翻译体散文的反思,《文化的重要性》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无不体现出健康的文化心态——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以平常心看待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这种态度对于构建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启示。
正如《心雨》一文中写道“有了心雨的随时调节,自可保持一方清净之境”时,全书完成了一个圆满的精神循环——从自然之雨到心雨,从文化传承到生活艺术,从散文形式到精神内涵,《山色江声杳》如同一场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为我们保留了一方“诗意栖居”的精神空间。这或许就是它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我们该如何生活,而是提醒我们生活可以有多少种可能;不是给予我们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我们思考的勇气与乐趣。
从这个意义而言,《山色江声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把打开中国式生活美学的钥匙,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启蒙;是在雨声淅沥的中国文化版图上,为我们展示、演绎、探索和激荡着一位文化穿越者的温润乡愁。
汪洋,知名影评人、戏剧编剧、纪录片导演,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一流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铲屎官们,#携宠出行好物分享#开麦啦! 高铁能携宠,景区也友好,但各位铲屎官的出行装备跟上了吗?快来鹏友圈晒出你的携宠出行好物,无论是塞兜里的免洗脚垫、秒变豪宅的折叠箱,还是防社死的除臭喷雾,安利/避雷统统欢迎!带话题发布动态,一起解锁带毛孩看世界的快乐!晒好物+心得,优质安利直接上榜!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