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痉挛性脑瘫儿童站立不稳,脑瘫外科手术与康复一体化治疗帮助行走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05-01 11: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对于脑瘫患儿,行走自如、随心自控、流畅交流、正常生活,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挑战。近日,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通过“脑瘫外科手术与康复一体化治疗新模式”,成功帮助一名6岁痉挛性脑瘫患儿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打破传统单科治疗局限。这一创新模式为脑瘫患儿康复提供了全新方向。

从“易摔女孩”到平稳独走:6年求医路终遇转机

来自贵州黎平县的小婷婷(化名)2岁时被确诊为痉挛性脑瘫,行走时持续尖足、膝盖僵硬,姿势异常导致频繁摔倒,康复治疗效果甚微。

“当地医院只说要做康复,但做了5个月没变化,我们一度以为孩子这辈子都站不稳了。”小婷婷妈妈回忆,后来看到家乡有位小朋友到华侨医院治疗,做了两次手术后就能自己站立,走路时屁股也不翘了。“有一天在街上看到这个孩子走路,状态很好,我就动了心 。”小婷婷妈妈说,“我关注这家医院一年多了,还加了医生的微信,看到很多治疗案例都很有效果。于是我们也来到了这里。”

入院后,脑科中心专家团队通过多学科评估,为小婷婷制定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药物调控+个性化康复”的精准治疗方案。手术次日,小婷婷的肌张力便明显下降;术后一周,她已能脚跟触地、直立行走,肢体协调性显著提升。“特别感谢医院的主任、医护人员和康复医生,他们都非常有爱心,现在孩子走路稳了,很少摔跤,我们真的看到了希望!”小婷婷妈妈难掩激动。

诊疗新模式:从“单一康复”到“神经-运动全链条干预”

据了解,全国约600万脑瘫患儿,脑瘫的发病率为 2‰~3‰,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脑瘫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而且也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目前针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肉毒素注射、韧带或骨骼矫形以及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结合各种治疗策略,对不同特征脑瘫患儿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发挥各治疗措施的优势,使患儿获得最大受益,已成为脑瘫治疗的共识。

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首创的“脑瘫外科与康复一体化MDT诊疗新模式”,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矫形外科、中医科、儿科等多学科资源,通过“精准评估—外科干预—药物调控—康复训练”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性攻克肌张力居高不下、运动功能代偿不足等难题。

微创神经外科副主任王影飞介绍,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被誉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曙光手术”。它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神经外科手术,通过电生理监测精准定位支配痉挛肌肉的异常神经分支,选择性切断30%-50%过度激活的神经根,如同“给紧绷的肌肉‘松绑’”,从根本上降低肌张力。“术中实时监测确保了神经干预的精准性,术后6-7天患儿即可下床,异常步态如尖足、内翻等能快速缓解。”他强调,3-7岁是脑瘫步态矫正的黄金年龄,小婷婷6岁接受治疗,正处于姿势控制效果最佳的阶段。

专家解析:手术为康复“筑基”,多学科协同实现长效改善

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段传伟教授表示,脑瘫治疗的核心是“神经功能重塑”:FSPR手术通过调控脊神经降低肌张力,解决剪刀步、尖足等运动障碍,为后续康复训练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奠定基础;同时,结合药物干预与个性化康复,可进一步提升认知、语言及肢体协调能力。“我们的治疗不仅关注短期肌张力下降,更通过长期康复实现神经功能的持续优化,部分大龄患者甚至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数据显示,该中心累计治疗脑瘫患儿6000余例,完成手术近万台,异常步态纠正率超90%,临床有效率达80%以上。福建患儿林振昂(化名)等典型案例的口口相传,更印证了疗法的普适性与患者认可度。

推动脑瘫早期筛查普及,搭建全国性转诊平台

“脑瘫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在6岁前,尤其是痉挛型患儿,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避免关节畸形与肌肉萎缩。”段传伟提醒,许多家庭因依赖单一康复手段或错过手术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未来,医院计划联合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益组织,推动脑瘫早期筛查普及,并搭建全国性转诊平台,为患儿提供“评估-治疗-康复-回归”的一站式支持。

从小婷婷实现“走路自由”到无数家庭的康复梦想,脑瘫外科与康复一体化MDT多学科协作新模式正以“精准评估、神经筑基、康复增效”的科学路径,改写脑瘫治疗的传统格局。正如小婷婷妈妈所言:“看到孩子一步步变好,我们相信医学的力量,也希望更多家长不要放弃希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