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花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李远芳
05-01 10:0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往昔的乡村,家家门口都挂着一两顶斗笠

在深圳甘坑博物馆里,展示着各种客家传统农耕用具,其中就有一顶斗笠。它让我想起往昔的乡村,家家门口都挂着一两顶斗笠,一下雨,随手就能取下戴出门。如今用不上斗笠了,但在生活中它还常常被我们提起。

“笠”字的形象,是一个站立在大地上的人,头戴竹编帽的样子。斗笠在客家方言中叫“笠嫲”,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客家人习惯根据事物的属性,给名词加个阴阳后缀。比如虾叫虾公,是因为胡须长。蝙蝠叫蝠婆,与它叫声尖锐、夜间活动有关。沙公、鹞婆、蛇哥、蛙哥、拳牯、石牯等,皆同理。又如瓢勺比汤勺大,像母亲,所以瓢勺叫勺嫲,汤勺叫勺子。斗笠呢,也因为比草帽大,而叫笠嫲,草帽则叫帽子。

粤东、闽西等地区有俗语“天转笠嫲下”。天翻了也不怕,反正有斗笠罩着,大有“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乐观精神。这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变成了“天转笠嫲花”。再后来,又变成“天转下,笠嫲花”。这个美丽的错误,无意中更增添了几分无畏的气势。说来也巧,斗笠确实像花。年幼时我曾蹲在门口,看曾外祖父编织斗笠。他用竹篾编成圆圆的骨架,在骨架上铺油纸,又在油纸上铺箬叶。箬叶旋转排列,正如一朵大大的向日葵。天翻就翻吧,我头上的花朵依然绽放!这难道不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情怀吗?

家乡有句歇后语,“柏塘人卖笠嫲——一顶还(归)一顶”。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一个故事:有个人去柏塘圩卖斗笠,父母叮嘱他:“一吊钱一顶。”他反复念叨父母的话,深记于心。有顾客说:“我买五顶,给你五吊钱。”他说:“不行,你给我一吊钱,就拿一顶。”无论顾客如何解释,他都坚持说:“你不要与我乱,一顶还(归)一顶。”最终他收了五次钱,递了五次斗笠。这句歇后语常用来形容人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不过,也有人觉得,此人的做法其实有可取之处,一码归一码,就有条不紊了。我后来了解到,这个故事在珠三角、粤东等地区都有流传,只不过把柏塘替换成了其他地点。

“擎遮又戴笠——多此一举”,也是常用的歇后语。“遮”,指的是伞。“伞”谐音“散”,人们喜聚不喜散,便以它的用途“遮”来命名。撑了伞还戴斗笠,可不是多此一举嘛。直到现在,要是我犯了多此一举的错误,还会被长辈批评道:擎遮又戴笠!此外,我还听过一首山歌:“戴了笠嫲莫擎遮,连了一侪(人)就一侪。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这是首劝诫歌,借斗笠和雨伞不该同时使用的常识,来劝诫人在感情上要专一。

斗笠还留存在我们的民谣《落水天》里。“落水天,落水天,落水落到我身边。又无遮来又无笠,光等(着)头来真可怜。”在滂沱大雨中,没伞没笠,没有任何可供遮挡的用具,实在是无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使用的粤教版音乐课本里就选编了这首民谣。它作为经典民谣,流传到了全国各地,一直不断被搬上舞台。

行走在雨中,常会想起如花朵一样的斗笠,想起小时候戴上斗笠时,觉得它既沉重,又令人心安。在多雨的南方,我们的生活曾与斗笠密不可分,由此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俗语、歌谣。即使现在斗笠已淡出生活,这些俗语、歌谣却仍然鲜活,成为我们喜爱它的见证。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李远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