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主办的“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李华伟教授团队:深圳市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论坛暨耳源性眩晕智能诊疗论坛——基于大语言模型眩晕智能诊断发布会,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围绕耳源性眩晕智能诊疗展开深入探讨,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眩晕小站APP上线仪式
在论坛现场,李华伟教授以《耳源性眩晕智能诊疗进展》为题,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耳源性眩晕诊疗中的应用历程。李华伟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的多项成果。在硬件方面,团队研发的双目眼罩式三维眼震设备,是全球首款双目的三维眼震监测设备,为眩晕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软件上,团队在基于问卷的人工智能诊断和大语言模型诊断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通过优化算法,团队确定了矫正后的lgb算法在问卷诊断中的优势。针对大语言模型,团队通过角色定位、任务目标设定等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开发了用于耳鸣心理治疗和眩晕诊断的相关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文妍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的PPTV智能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预设变位实验,精确采集患者体位和头位信息,结合强大的三维眼震分析技术,对眼球运动进行精确分析。同时,运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参考复位效果进行诊断推断,诊断效率高达98%。目前,团队正在开展临床验证工作,并致力于开发2.0版本,计划基于原始视频和体内诱发运动轨迹进行诊断,进一步细化分类,引入更先进的模型结构和多维数据输入,以提升诊断的精准度。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俞艳萍副主任医师分享了《耳源性眩晕智能诊疗APP的推广应用》。他们提到,眩晕平衡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耳源性眩晕患者常辗转于多个科室却难以得到明确诊断,给患者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李华伟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开发了眩晕全程智慧化管理平台——眩晕小站APP。该APP分为患者端和医生端,患者端具备智能咨询、量表评估、眩晕问卷、眩晕管理、用药指南、前庭康复和门诊预约等功能,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和康复指导;医生端则可实现对患者的高效管理,为科研提供便利。
在会议总结环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聂国辉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系统地介绍了医学智能诊断的前沿理念、工具和应用,是眩晕诊疗领域的一场重要学术盛宴。李华伟教授等专家的讲座为耳源性眩晕智能诊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眩晕大模型体系的推广应用,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深度合作下,该体系将不断迭代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快捷、有效的诊疗服务,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更便捷的工具,造福更多耳源性眩晕患者。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