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4日,深圳市光明区教科院姚中化副院长率领教研员团队一行9人来到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第九小学开展教学帮扶指导。团队成员深入各学科教学一线,通过听课评课、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形式,构建“课堂革命+教研共融”创新模式,为田阳九小注入光明智慧,谱写新时代教育对口支援新篇章。百色市田阳区教育局教研室黄惠凌副主任带领语文、数学、劳动教育等学科教研员全程陪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沉浸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提质量
见面会上,田阳区第九小学谭军副书记回顾了学校发展历程及近年教育成果,胡晓东执行校长重点汇报了光明区“组团式”帮扶的阶段性成效。姚中化指出,此次教育输出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再次落实“粤桂协议”教育输出,共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共谋教育发展新思路,共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二是为田阳九小教师办“实事”,通过上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听评课等多种方式,结合学科与学段的特点,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三是加强两地的沟通联系,针对田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商讨解决对策和改进思路,共同解锁粤桂合作共赢的教研密码。双方就深化教育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帮扶奠定坚实基础。
帮扶团队分赴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劳动教育等课堂,累计听课十余节,覆盖全学段全学科。教研员们重点关注新课标落实、教学目标达成度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记录教学亮点与改进空间。
“头雁”引领,赋能教师成长
杨娜老师聚焦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样本,系统阐释“目标-评价-活动”一致性设计策略。通过创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新样态,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方案。
张小敏老师突破传统命题框架,从“核心素养可视化”角度重构小学英语测评体系。通过开发“语言能力诊断量表”和“思维品质评价矩阵”,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型,为学科育人价值落地提供科学支撑。
蔡于江老师以“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大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为题,创造性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应推行18课时及以上的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课程要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通过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教学与数字化工具应用,推动学生从“掌握技能”向“素养提升”跃迁。
帅飞飞博士以“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地化统筹实施的区域探索”为主题,创新提出“三维联动”实施路径。通过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图谱、开发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破解劳动教育“落地难”问题。
朱文静老师针对幼小衔接关键期,创新设计“三阶九维”适应性课程。通过开发“认知准备”“习惯养成”“情绪管理”三大模块学习支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互动机制,形成科学衔接教育生态。
“头雁”示范,创新课堂展示
聂荣老师执教的《填数游戏》,大胆突破传统教学范式,构建“问题解决-策略生成-思维进阶”三位一体的游戏化学习场域。课堂中,以层层递进的闯关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唯一法、假设法等数学思维策略,于沉浸式闯关体验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完成数学思维的深度跃迁。
冯英杰老师执教的《夸张的脸》则聚焦启发式教学,通过语言引导与现场示范,带领学生探索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冯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脸部轮廓、五官等特征。亲自示范如何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局部特征,将普通的面部线条转化为充满张力的艺术形象。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大胆尝试,课堂氛围热烈而充满创意。
“头雁”把脉,赋能九小提质增效
为期三天的深度协作,在专家组集中反馈中迎来落幕。光明区教科院专家组在集中反馈会上,以“精准把脉、靶向施策”为原则,为田阳区第九小学量身定制发展路径。语文学科杨娜老师充分肯定学校“目标导向”的课堂设计,建议加强教材深度解读与学生自主思考;数学学科聂荣老师赞赏单元整体设计,倡导深挖知识原理与真实情境探究;英语学科张小敏建议通过壮族歌圩场景创设,引导学生用英文演绎传统民俗;美术学科冯英杰充分肯定示范教学与文化渗透,仍需强化校本教研。劳动教育方面,帅飞飞博士建议结合民族文化和理论支撑迭代升级。刘懿老师针对学校发展规划提出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高体验、高认同的“五高”发展路径,强调学校文化、教师素养与校园环境和谐共生,注重教育过程与质量的双重优化。姚中化在反馈会上指出,此次活动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期待田阳九小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实现教育教学突破。
胡晓东由衷感谢光明区教科院的专业指导,郑重表态将“逐项研究、全面落实专家建议,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教学改革,不负山海之约”。谭军代表学校向专家组赠送锦旗,红底金字镌刻“鹏程传智杏坛暖 壮乡育苗雨露深”,凝结着对光明教育同仁的无尽感激,更见证了两地教育人跨越千里的赤诚情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