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栋房屋顺利拆除 海关草埔生活区棚改项目回迁建设进入快车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梅苑 梁裕欣 文/图
04-26 17:22
收录于专题:专题 | 创享东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片区将形成“居住+商业+教育+生态”多维一体的复合社区

4月25日,随着最后一栋7层住宅楼拆除完成,罗湖区海关生活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结束房屋拆除工作。这一关键进展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回迁房建设阶段,片区居民期盼多年的“旧屋换新居”愿景即将落地。

民生所盼:从“忧居”到“优居”的破局之路

据了解,海关草埔生活区是罗湖区现存规模较大的老旧棚户区之一,片区房屋楼体老化、各类问题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2022年2月,项目被纳入《罗湖区2022年度棚户区改造实施计划第一批计划》。

该项目北临翠茵路,南至翠云街,西近文锦北路,东临金稻田路,涉及海关草埔生活区、置富公寓、绿茵庭苑3个住宅小区,涉及房屋权利人712户、房屋749套,其中部分房屋存在证件不全、归属复杂、“一房二卖”等历史疑难问题。

为破解棚改难题,东晓街道创新“党建+棚改”模式,将支部建在项目一线,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的临时党支部,下设10个业务党小组和7个签约党小组,形成“1+10+7”并联推进机制。党员干部包干到户,面对面为业主答疑解惑,细致核算赔偿方案,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最大限度保障回迁业主利益;同时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为异地业主开通“绿色通道”,为特殊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问题解决方案及建议等服务,累计开展政策宣讲200余次,协助解决居民急难问题80余件。

针对历史遗留的16户“一房多卖”房屋等项目的重大攻坚难点,东晓街道迎难而上,深入厘清权属关系,剖析研究解决方案,主动对接法院、区住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各单位,最终推动争议房屋达成补偿共识,实现和谐拆除,解决了困扰居民二十多年的民生难题。

在房屋拆除的过程中,项目采取“无人机巡查+24小时人工值守”模式,实时监测作业现场情况和数据,以确保作业安全可控,顺利完成拆除工作,推动回迁建设进入快车道。

未来图景:“宜居、智慧、韧性”的现代化社区

“希望这次棚改能够改造实现片区居住品质的提升。”入住海关生活区25年的居民窦女士对海关草埔片区棚改项目的未来充满憧憬。

项目启动以来,东晓街道以“坚持为民改造、坚持科学改造、坚持依法改造”为理念,推动棚改重大民生工程开花结果。

根据规划,项目将配建各类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所需。

“棚改不仅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福祉工程。”东晓街道负责人在房屋拆除现场表示,改造后,片区将形成“居住+商业+教育+生态”多维一体的复合社区,打造以“宜居、智慧、韧性”的现代化滨水人才家园。

此外,该棚改项目还有助于一揽子消除片区公共安全隐患,落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布吉河暗渠复明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罗湖草埔片区的整体品质,切实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梅苑 梁裕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