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东部教育创新热土上的坪山区未来学校,凭借其独特的美育探索,成为教育界关注焦点。该校以“培育审美力”为宗旨,深入践行“共生育美”理念,全力构建全员、全域、全过程的“大美育”体系,为学生成长铺就坚实的美育底色。
空间革命:让教育空间成为美学载体
未来学校在筹建之初就秉持“让空间本身成为教师”的核心观念。两名美术教师深度参与筹建,对设计方案反复打磨,历经八十多处修改后终获审批通过。如今,校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貌。
空中操场悬浮于图书馆之上,学生奔跑的脚步声与翻书声交织共鸣;下沉庭院结合采光天窗,将地下空间打造成艺术教室与活动中心,自然光与创造力在此交汇。校园建筑以“活力黄”“成长绿”“智慧蓝”分区,依据色彩心理学激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潜能。小学低年段的明快黄色唤醒童真活力,高年段的盎然绿色呼应成长阶段,初中部的沉稳蓝色引导理性思考,中庭与屋顶花园则成为自然美学的延伸。
学校还提出“让学生在学校自由成长”的主张,午休房的半封闭独立空间、无固定座位的日光餐厅、自选午餐,以及课间的 AI 体育游戏与棋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感受“美的秩序”和培养规则意识。其美育实践融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和蒋勋“审美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空中操场与图书馆、体育馆的复合场景,下沉庭院的数字技术应用,都体现了美与知识的交融。
课程重构:唤醒课程体系中的审美基因
未来学校认为审美力的培育应渗透到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全体教师开发“课前五分钟”学科美育微视频,将美育融入全学科。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与戏剧创编、数学课的几何艺术建模、科学课的生态美学观察等,实现了“学科美育化”。
拓展课程中,金木工坊、皮艺工坊、数字媒体社团践行“动手即美”理念;创新课程打破边界,引入“敦煌艺术专家”数字人,学生用无人机拍摄校园 AI 视频。科技与美学的跨界课程,如数字绘画、AI 青花瓷等,激发学生创造力,让他们以美的视角审视学科、洞察世界。
生态共生:构建从校园到城市的审美生态圈
学校提出“共生育美”理念,打破校园与城市的界限。筹建时拆除实体围墙,与市、区两级图书馆合作,将 2000 平方米的社区书房面向社会昼夜开放。校园内举办名家讲座和阅读沙龙,成为社会与美学连接的“枢纽”。
学校利用图书馆资源成立“教联体指导中心”,申请成为市级志愿者服务平台,吸引家长积极参与。陶艺师家长打造“未来泥巴”陶艺工作坊,推出“家庭一日馆长”活动和“亲子影院”,家校社三方共同构建“无边界美育网络”。
此外,学校构建“无围墙”美育场,利用双师课堂与云端资源,通过区域云端中心链接名师资源,形成“线上美学 + 线下创作”双轨模式。借助坪山实验教育集团课程共享机制,学生可跨校选修陶艺、戏剧等品牌美育课程。
师生角色:“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未来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角色悄然转型。理科教师挖掘公式中的对称之美,体育教师设计动作的韵律之美,全员成为“美育导师”。学生则成为校园美学的共创者,参与班级文化墙设计、绿植养护区打理、策展与表演等活动。
在“大美育观”生态下,师生平等对话,打破传统教育的权力结构。教师从学生的奇思妙想中汲取教学灵感,学生建立起对自我审美判断的自信,实现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境界。
坪山区未来学校的建校美学探索,充分证明审美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通过空间设计、课程融合和生态构建,该校正以美育重塑教育未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注入美的力量。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邓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