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热起来
广东不少地方都官宣入夏啦
各位深圳的小伙伴们
是不是特想去海边浪一下?
等等!先看这条
来自大梅沙海域的紧急提醒!

这两天,有游客和浆板教练在深圳盐田大梅沙海域,特别是在离岸大约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大片漂浮物,它们看起来像透明的塑料袋,又有点像小气球,在水里晃晃悠悠,颜值还挺高,甚至有些被冲上了沙滩。

但千万别被它们“人畜无害”的外表骗了!这可是水母群!
专家已经紧急鉴定,这次出现的是白色霞水母 (Cyanea nozakii),属于大型浮游生物,伞径大的能超过50厘米,关键是:有毒!有毒!有毒!
白色霞水母。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视频来源:第一现场
这种白色霞水母可是“灾害性水母”名单上的一员,它们的刺细胞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发射毒液,蜇起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读特新闻记者 陈桥魁 摄
去年就有个7岁小朋友在大梅沙海边玩耍时,不小心被蜇伤,双腿大面积红肿,皮肤都溃烂了,看着就心疼。严重的话,被水母蜇伤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休克!所以,看到它们,请立刻、马上、迅速远离!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就去触碰!
图片来源:深圳卫健委
眼看“五一”假期就要到了,大梅沙海滨公园已经行动起来了!
升级防护:公园已经换上了密度更高的防鲨网,并安排工作人员全天候在沙滩和海域巡逻,打捞网内的水母,劝离试图进入非游泳区的游客。
加强巡逻:巡逻快艇也会沿着防鲨网巡查,严防水母“偷渡”进游泳区,同时保障游客安全。
应急准备:公园广播系统从4月1日起就每半小时循环播放安全提示。五一期间,更是会启动完整的急救体系,急救站和医务室都会配备专业医护人员。针对水母活跃期,公园已经建立了季节性防控机制,会增加巡逻频次,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水母呢?海洋环保专家刘志冰老师介绍,这和最近的海洋环境变化有关。比如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母的“口粮”充足了,自然就容易大量繁衍。不过大家也别太恐慌,水母其实是海洋健康的“晴雨表”,它们的出现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有作用。
读特新闻记者 陈桥魁 摄
万一不小心被蜇伤了怎么办?
立即上岸:尽快离开水母出没的海域。
用海水冲洗:千万记住,要用干净的海水冲洗伤口,不要用淡水或酒精,那可能会刺激刺细胞释放更多毒液!
寻求专业救助:冲洗后,立刻前往海滨公园的医务室或就近医院处理。
总之,夏天去海边玩是件开心的事,但安全意识必须拉满!遇到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透明”,请务必保持距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哦!
(综合来源:深圳晚报、羊城派、深圳新闻网、深圳卫健委、第一现场、壹深圳)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