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漫流之地——朱可染个展”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主办、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唤醒画廊协办、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支持。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朱可染近年来创作的50余件绘画及装置作品,以奔腾的水、舒卷的云、沉默的冰川等自然意象为线索,构建了一个超越线性时间维度的诗意空间,带领观众在流动的形态中重新思考时间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本次展览作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Y+”青年艺术家项目的第五回,旨在继续发掘和支持具有潜力的艺术新锐,将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带入到大众视野,拓宽艺术的边界,尝试多元可能性。为公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体验。
数字时代的自然回响
开幕式上,策展人廖沙泥表示,在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时间流动变得愈发急促,人们被信息的洪流裹挟,难以察觉时间的缓慢更迭与循环。朱可染的作品正是对这种被技术压缩的时间感知的回应。她的作品邀请人们放慢脚步,倾听水流、仰望浮云、触摸冰川,重新感知时间的脉动,并在变迁中寻找永恒的存在。
观众看展
艺术家何多苓在致辞中说:“新一代画家如何面对他们的世界,如何表达他们所面对的世界,那跟前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朱可染的作品有一个特殊的视角,就是她完全纯粹面对自然的观察所表达出来的图像。她的画作中鲜少有人的痕迹,这让我想起一句诗‘在另一个舞台上为另一批观众所排演’。”
艺术评论家王端廷认为,作为80后艺术家,朱可染有着这一代艺术家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个人鲜明、独特的个性。她专注于描绘“远方”,通过构建一种宁静纯粹的艺术境界,对喧嚣的现实进行一种平衡与对抗,也为观者提供了逃离日常烦恼的精神栖息地。
朱可染为观众导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可染表示:“艺术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生想要去做的事情。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从去年开始与深圳结缘,以后会有更多时间在深圳创作,带来更多作品。”
时间感知的诗意呈现
朱可染在创作过程中,将目光投向自然的永恒节律,构建了一个超越线性时间概念的艺术场域。她在展厅导览时提到:“策展人从时间感知、生命和物质本身的角度来解读我的作品,这也是我长期关注的创作主题。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云、水、雪、冰川等意象,实际上对地球生命、动植物演化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深远意义。”
《水何澹澹》系列通过水的万千形态,展现时间的流动;《云卷·云舒》系列将云作为时间的情绪载体;《消融的塑像》系列以冷峻的蓝白色调勾勒出冰层的肌理;《刮骨成香》作品以树木受伤后结香的自然过程为创作原点,通过钩香这一传统工艺,既触摸时间留下的伤痕,又在香韵流转间探寻自然界蕴含的治愈力量。
自然时间、女性视角与自我重塑
开幕式当天还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何多苓、王端廷、李原原、廖沙泥及朱可染作为嘉宾,围绕“自然时间、女性视角与自我重塑”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廖沙泥指出,朱可染在“漫流之地”中,以艺术重塑时间的感知,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线性时间、回归自然与个体体验的可能性。何多苓认为,朱可染彻底摒弃了传统文人画中“人与自然关联”的叙事,将水、云、冰川等自然元素作为终极表达对象,唤醒了对自然本质的重新审视。王端廷为朱可染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学术标签——“远现实主义”,一方面远离社会喧嚣,另一方面通过描绘远方之物建立精神净土。李原原提到,虽然被讨论女性身份,但朱可染的画面并无性别符号,这种去标签化的表达反而更可贵。朱可染在研讨会上表示,自己接下来会继续探索“无形之物”——比如风的声音、月亮的引力。可能还会画更多自画像,但不再是具象的脸,而是用冰川的裂痕或云的流速来隐喻状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