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艺术大师,“凝于神——李可染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4-12-06 14:44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4年12月5日是著名艺术家李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纪念日,恰逢“雨亦奇——李可染写生70周年深圳特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为了缅怀李可染先生为中国美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回顾其艺术人生以及与岭南、深圳深厚的情感,由深圳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凝于神——李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纪念活动”于12月5日在深圳美术馆举行。

活动由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陈履生主持。活动现场播放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剪辑的李可染先生的纪念视频。

陈履生表示,70年前,可染先生以写生的创作,开辟出中国画改革的一条新道路。他写生精微之处在于用笔墨架构新中国画发展的一条独特之路,他以开山的一种闯劲,为后来的美术界闯出了一条新路。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政协常委、联络委主任李瑞琦说:“李可染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大师。从小我们就在他画作的伴随下长大。非常感谢基金会能把这么好的展览带到深圳美术馆,让深圳市民领略大师的画作。”

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眼中,李可染先生是一位谨慎、话并不多的人。“让我们尊敬的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一生都在努力从事艺术创作。非常感谢这次活动,能够引发大众去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说:“当时记得看到这些写生作品时,我想起中央美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所以,方寸之间的山水在可染先生的笔下,就是尽精微、致广大。”

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闯从绘画者的角度表述自己的看法:“可染先生这批展出的作品展现出,他用保留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方式来表现时代。他的作品为我们后辈画者提供很多艺术借鉴。他以身体力行,用艺术对时代做出了回应,对我们的艺术探索也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认为,身处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美术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紧密相连。“‘雨亦奇’展览回答了李可染先生的写生为了什么,具备怎样的时代内涵等问题。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章节‘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鲜明地表现出他的写生是为了后来的创作。写生为他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为他的创作赋予生命力。这次‘美术菁英在深圳’品牌项目,选择李可染先生的作品非常有缘。1987年可染先生题写了深圳美术馆馆名。在深圳美术馆(新馆)这一周年之际,我们再次策划李可染先生的展览。通过这次的展览,我们调查发现美术馆的观众群体中有67%的观众喜欢中国水墨画,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收获大量新老观众。”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可先生夫人刘莹发言并朗读老舍先生为李可染先生写的《看画》(原载《益世报》艺术周刊1947年9月20日)。刘莹提到:“今年是可染先生写生70周年,继北京之后,今年9月在深圳美术馆又举办了这个写生展,展出上世纪40年代,他提出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向传统文化学习的2幅早期作品。可染先生提出要精读大自然与传统二本书。1954年开始到大自然中写生,这是打出去的过程,是中国画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点,也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展览在展出54幅写生作品同时还有他最具代表性的14幅包括《万山红遍》《漓江山水天下无》等代表作。通过展览希望大家能看到李可染先生的一生。正好在展览期间赶上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的日子,这是可染先生与深圳的一个缘分。”

活动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是朗读李可染的语录。现场观众踊跃参与,7位观众朗读了李可染的语录,令大家进一步感受艺术大师的艺术理念,感知传统艺术无远弗届的魅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