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李可染先生艺术人生,“凝于神——李可染先生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深举行

读创文化广场 梁瑛
2024-12-06 21:00
摘要

12月5日,恰逢李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纪念日,“凝于神——李可染先生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深圳美术馆举办。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作为深圳美术馆(新馆)“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之一,“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即将闭展。在展览结束之前,12月5日,恰逢李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纪念日,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深圳美术馆在展览现场举办了“凝于神——李可染先生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多位业内人士与观众,以现场对谈、朗读李可染先生画语录等方式,缅怀李可染先生为中国美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回顾他在山水、人物、书法等诸多领域精进探索的艺术人生。

出席纪念活动的有来自北京和深圳的知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李可染先生家属、弟子、生前友好及等。活动由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陈履生主持。

2024年是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逝世35周年,也是他为探索中国画改革,以中国画方式写生70周年。当天的话题围绕李可染的写生展开。陈履生认为,李可染的写生和当下画家的写生并不一样,目前对可染先生这一代艺术家写生的研究不够,尚未深入到这一代画家写生的堂奥之中。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政协常委、联络委主任李瑞琦在谈到写生问题时说,李可染这一代艺术家为什么要写生,因为“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个画家,不反映火热的现实和生活,不反映改革开放社会的变化,是不行的。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陈湘波表示,李可染先生说写生不是为了去写生,而是为了通过写生来检验传统笔墨的价值所在,哪些可以用,哪些可以不用,通过写生去发现一个新的境界,我对此深有同感。李可染先生已经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是我们说到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时候,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从展览的角度出发,认为此次“雨亦奇”展览背后,可以看到李可染基金会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宣纸来构建展陈,让观众联想到艺术家一张张宣纸画作,有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对作品的执着追求,而写生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因为写生是一件作品的起点。

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闯连续看了四次“雨亦奇”展览,他从1986年开始关注李可染先生的创作,认为从古代绘画到现代绘画,李可染先生的画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他有自己的一种理想的文人心境,不管是画中国的山水、还是国外的建筑,都有同样一种文人的心性,他用自己的作品回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也回应了中国美术史上东学西渐等传统话题。对我们后学的艺术的探索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回忆了李可染先生和深圳美术馆的渊源,包括1987年题写馆名和2005年首次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写生展,他认为,可染先生的画里有情趣有意境,他借鉴西法来改造中国画图式,但最终他还是一个文人艺术家。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可夫人刘莹女士介绍,李可染先生1954年3月写生,9月在北海举行展览,时隔70年,这一展览在深圳美术馆也在9月开幕。她表示,此次展览前面选取了两张可染先生前期的作品,中间是1954年写生的作品,最后则是他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希望观众在这个展览中看到李可染先生的一生。“正如可染先生所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你打进去,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传统画家,但如果你打不出来,你一辈子只是石涛和八大的后人。要打出去,要有时代感,就要精读‘大自然’和‘传统’这两本书,所以李可染先生才要到自然中写生。”

活动最后,从刘莹女士开始,现场多位观众轮流朗诵李可染先生画语录,以这一方式深切缅怀李可染先生,重温其改革中国画的成就。

(作者:梁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