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一时间,育儿补贴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各地的实践中,育儿补贴怎么发?成效如何?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还有哪些配套政策?带你一文“数”读。
真金白银支持生育,哪座城市力度最大?
育儿补贴是政府部门为缓解家庭育儿经济压力、优化生育环境实施的经济支持政策。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操作方案。当时,育儿补贴话题占据了多个平台热搜。
3月13日,呼和浩特公布发放育儿补贴的实施细则:生育一孩一次性补贴1万元,二孩补贴5万元(每年发放1万元直至孩子5周岁),三孩及以上补贴10万元(每年发放1万元直至孩子10周岁)。呼和浩特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发放育儿补贴”后,率先行动起来的城市。
3月16日,浙江省发布的《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到,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
近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政策正式实施,其中就包括育儿补贴。根据政策,新引进人才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生育子女的,给予一次性育儿补贴,每生育一个子女,给予一次育儿补贴3000元。
事实上,从2021年至今,许多城市和省份都在尝试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早在2021年7月,攀枝花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为二、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的政策。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10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其中云南、宁夏、安徽实现省级层面政策覆盖。

整体来看,多数地区的育儿补贴范围大多只涵盖二孩和三孩家庭,多数地区对生育二、三孩的现金补贴在1万元至2万元左右。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本次发布的生育补贴金额为各地最高。
从补贴力度来看,各地对三孩育儿补贴金额最多,其次是二孩,一孩补贴相对较少。例如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仅对三孩补贴6万元;陕西安康市宁陕县的三孩家庭拿到的生育补贴高达4.82万元,约为二孩的两倍,而一孩仅2000元。从各地整体情况来看,一个三孩之家累计可获得的生育补贴金,从5000元到16万元不等。
至于这笔钱如何发放,各地的政策也颇为多样。据统计发现,育儿补贴发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一次性发放现金,如浙江省杭州市符合认定资格的夫妇,生育生育二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生育三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0元。
二是定期发放补贴,如山东省济南市对符合相关生育政策规定的济南市户籍家庭中新出生的二孩或三孩,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呼和浩特对符合相关生育政策规定的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最低1千,最高6万,这笔补贴怎么拿到?
除了生育特定数量的孩子,获取这些补贴通常还有一些附加条件。以育儿补贴最高的呼和浩特为例,想要领取10万元的育儿补贴金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符合《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
2025年3月1日之后(含3月1日)合法生育的家庭;
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
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要求。针对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各地都会有对应的补贴政策,但具体的津贴范围和数额各异。通常情况下,当生育到第二或者三个孩子时在各地可获得最高的补贴额度。我们以部分发放三孩补贴的城市为例,观察各地要满足领取最高补贴金额的条件有哪些。

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对于父母户籍有着明确的限制,部分地区还额外对于父母的居住地、工作地加以限制。在孩子户籍的问题上,大部分地区要求子女须落户当地,同时,要求新生儿的出生时间在当地政策出台之后。
除了直接发放现金,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育儿补贴的形式还涵盖托育券、税收减免、购房优惠等,持续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成本。
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试行购房补贴政策,多子女的家庭根据生育数量,可在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一次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补贴。例如,合肥市在2024年5月发布通知,二孩及以上的本市户籍家庭新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给予总房价1.5%的购房补贴。

此外,部分城市还通过保障产假待遇、提供托育服务、减免孕育费用等福利措施,提高居民生育意愿,例如,宁夏增加60天产假,规定男方享受25天护理假,参加婚检者婚假由10天调整为13天,0-3岁婴幼儿父母每年还可享受10天育儿假等。据报道,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对普惠托育服务的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有托育机构513家、托位数2.97万个。
补贴之后,“撬动”多少生育意愿?
2022年末,中国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出现6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指出,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2万人,是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
在当前社会压力下,“不想生”“不敢生”越来越成为生育的一大现象。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5万元。育儿补贴、产假、育儿假、税赋减免、购房补贴……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工具箱”里,发放育儿补贴无疑是最直接、最让人有获得感的办法,也是社会一直呼吁的政策“硬菜”。
在先行一步实施育儿补贴的城市中,回升的数据也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据杭州市卫健委统计,自2023年开始实行育儿补贴后,次年,杭州生育率就第一次出现了阶段性止跌回升。四川省攀枝花市2024年末的常住人口为122.3万人,比上年度增加0.5万人,增量居全省第三位,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湖北省天门市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新生儿出生达6530人,比2023年同期增加910人,同比增长16%,八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但也要看到,生育率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协同和社会环境的持续优化。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地区的生育补贴政策出现了新的动向。例如,呼和浩特市最近出台的育儿补贴实施细则明确,生育一孩的家庭也将获得1万元的补贴。同样,江苏省2月发布的相关政策也规定,将企业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补贴标准,从原来的二孩、三孩补贴扩大到一孩,给予50%的补贴。这些新的变化表明,政策的覆盖面正在扩大,保障力度也在加强,也更体现了“投资于人”的内在要求。
总而言之,育儿补贴政策的推行,是在应对人口形势变化、鼓励生育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生育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育儿补贴只是众多政策工具中的一种,未来还需要在财政可持续性、服务体系建设、社会观念转变等多个方面深入考量,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东方财富网、光明网、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中国青年网、深圳特区报、育娲人口研究等)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伊诺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袁斯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全国首家宠物气味图书馆空降罗湖,猫狗免费逛!树木、花草、各种动物毛发的味道……专属毛孩子的“气味藏书”,每周更新不重样!你家毛孩子最爱闻什么味道?是草地香、零食味,还是你身上的味道?快来评论区聊聊! *第1、50、100楼的宠主送【咖啡一盒】,盖满200楼加抽3位优质评论用户送咖啡!

在深圳做毛孩子,好幸福!不仅有宠物专属的“气味图书馆”,还有宠物火锅店、宠物公园……你还知道哪些适合毛孩子去逛的地方,快来鹏友圈安利吧! 【本期话题】#羡慕深圳毛孩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12月1日 【活动规则】带话题分享你认为值得一去的宠物友好地点,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

【寒冬真情送温暖,浓浓关怀暖人心】 情牵福利中心,温暖与爱同行 近期,广东彬海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女企业家商会理事、山东商会理事、优秀退役军人刘婷婷走进深圳市社会福利服务指导中心,为院内老人与儿童送上毛毯、儿童图书等物资,随后参观了老人、儿童生活区,详细了解老人、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并进行了亲切互动交流。刘婷婷表示,“此次来福利院,主要是为老人和孩子们捐赠物资,在寒冷的冬日为他们送上温暖与祝福,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今后也会继续关注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们,尽最大的力量帮助福利院。” 情系军营建设,彰显军人本色 刘婷婷是一名退役军人,一直致力于公益慈善。2023年底,结合军营需求,向深圳第二支队执勤四大队捐赠10台滚筒洗衣机帮助完善部队建设,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并向官兵致以问候和祝愿。曾经疫情期间,她多方筹备155万元防疫物资,捐赠给防疫一线。更是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先后慰问部队近10次、烈属22人次、困难官兵35人次,帮助解决困难60多项;为部队捐建强军书屋1个,为部队临时跨区拉动赶制出2000多个便携式多功能携行包,累计捐赠应急物资60余万元。 心系基层群众,关怀如阳相伴 近期,深圳迎来了一波寒潮,气温骤降,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面临着严寒的挑战。1月25日,身为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的她,心系社区“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为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辖区9个社区送去100床棉被,帮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脱下了军装,脱不下担当”,她将继续秉承初心,坚持“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退役军人的为民初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让美好心意在社会开花结果。

鸟#鹏友圈摄影月赛#

#新年开餐年味食足#南北融合年夜饭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