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和内涵

田秋生
2020-09-22 08:30
摘要

在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高速度增长,获得“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函数的“极大值”,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内在要求

提要

实质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条件极值问题。高质量是发展的约束条件,高速度是发展的目标函数,要素投入和发展方式是实现途径。在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高速度增长,获得“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函数的“极大值”,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其本质和内涵是什么?人们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一些偏差,需要进一步深化,否则将会影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设计、政策选择和具体实践。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

有一种认识,把今天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不能再维持以往高速度增长联系起来,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因为不能再维持以往的高速度增长,这样理解有偏差。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无法支撑以往的高速度增长。然而,我们可以设问,如果仍然能够维持或支撑以往的高速度增长,是否就可以不必追求高质量发展?显然不是。高质量发展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没有必然联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是新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很多人口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供给短缺是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快速发展,发展硬道理更多表现在速度上,规模和速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比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然而,在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虽然依然需要发展,发展依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手段,但人民对发展的要求已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或温饱需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的需求,仅有规模和速度不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再是规模和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益。今天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二、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大战略

发展战略涉及发展的方向、重点、目标等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重点、目标等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层次提升,是适应、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的战略选择。我国现有许多经济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尽管也都涉及发展质量,但没有哪一个战略能够独自成为一个涵盖全国范围、涉及所有领域、统领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高质量发展战略。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综合性重大战略,是对现有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统领和提升,其他各项发展战略都需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战略。

有一种认识,把高质量发展简单等同于提高产品质量。这不仅低估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涵义,也低估了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内涵”。毫无疑问,提高产品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基本要求,但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质量是“发展质量”,而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其内涵和范畴远比产品质量更为丰富。产品质量是最狭义的发展质量,而发展质量,除了产品质量以外,还包括发展结构、发展模式、发展层次、发展形态、发展动力、发展活力、发展的福利效应,以及发展的全面性、充分性、均衡性、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所以不能把高质量发展简单等同于提高产品质量。如果高质量发展只是或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那也就没有必要把高质量发展视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革,看作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战略。

三、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理念

发展理念关涉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目标追求,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把质量取向上升为发展的一种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目标追求作出的重大调整和提升,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高度聚合和集中体现。它要求以质量为核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原则,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都要更好服务于质量和效益。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并不忽视规模和速度,而是注重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近年来各地实践来看,似乎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偏差: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原则,就可以相对忽视规模和速度。突出表现是,地方之间的经济竞赛有所弱化,并一度出现淡化GDP的倾向。以往我们过分看重GDP,“唯GDP论英雄”,今天我们讲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这种传统思维和不当做法。但是,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有内涵和质量的GDP。具体来说,不是可以忽视GDP的数量,而是要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出更多绿色GDP;优化GDP的结构,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度,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GDP的产品层次、技术层次和经济竞争力;丰富GDP的内容,增大GDP的福利效应,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相对忽视规模速度、淡化GDP的倾向,估计与以往我们对规模和速度的过度重视有关。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们确实特别看重规模和速度,相对忽视了质量和效益。但应该认识到,过去我们对规模和速度的重视本身并没有错,而是错在了对质量和效益的相对忽视上。今天我们需要纠正的,不是以往对规模和速度的重视,而是以往对质量和效益的忽视,做到既重视规模速度又重视质量效益,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

高质量发展强调的依然是发展。讲发展就必然涉及速度。没有质量的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没有速度的质量也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为了速度而不讲质量,也不能为了质量而不讲速度,必须坚持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实质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条件极值问题。高质量是发展的约束条件,高速度是发展的目标函数,要素投入和发展方式是实现途径。在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高速度增长,获得“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函数的“极大值”,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内在要求。

四、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次提升

现有发展方式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一种是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前者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实现高产出,相对忽视效率,更忽视质量。后者注重效率,相对于前者是一个提升,在资源利用上有了质量属性,但距离更高的发展质量要求还远远不够。它本质上依然没有超出投入产出或生产函数的范畴,仍然是单位投入所能生产的产出多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更少的投入或成本生产更多产出的问题。产出效率无疑很重要,但它不涉及产出的内涵、层次、结构,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从而不涉及产出的福利效应的大小,没有体现产出的质量属性即产出的优劣特征。发展的质量,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应该表现为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福利效应,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人们带来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来说,应该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好质量、更高层次、更低成本的私人产品和服务,而不只是GDP数字的增大;也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好质量、更高层次、更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只是最基本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环境等。这是完全靠产出效率做不到的。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函数或投入产出问题,它在注重提高产出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出内涵和质量,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根本途径。

五、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战略、道路、模式、政策经历了不断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推动发展视为第一要务。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出现一次升华,科学发展成为发展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新趋势、顺应时代新要求,提出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全面创新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内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并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科学发展

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观。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必须遵循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举措,是不是符合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与人类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知理解水平和把握运用能力有关。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实践探索,今天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有了更大的自觉和更强的能力,具备了依据客观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更加尊重、遵循、顺应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是更加科学的发展,是发展观的新发展。具体言之,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城乡区域发展的融合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经济体系的完备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协调性、联动性、充分性、整体性。因此高质量发展能使经济运行更稳、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

七、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视域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索回答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突破发展制约、实现起飞需要什么条件、适合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目的是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贫困问题。今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不仅已经完成起飞阶段,也已渡过短缺阶段,产能和供给过剩成为常态化现象,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最初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些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如发展环境问题、发展动力问题、发展的全面性、充分性、协调性、平衡性、可持续性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产出增长及其实现途径问题,主要是生产能力和物品供给的增长问题,无法解决供给相对过剩时代的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动力变革和水平提升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就是针对这一新课题的理论创新和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还应该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接连变革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形态不断跃升的动态过程,是持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动态过程,是持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意味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见习编辑 王子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