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广核内蒙古乌海海南区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获批,为乌海市低碳产业园首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新能源规模为30万千瓦,设计制氢能力1.03万吨/年,储氢能力13.85吨。氢氨醇业务的布局,是中广核积极拓展“热海绿沙氢”融合发展战略的一大缩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中广核以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抽水蓄能等领域全面布局,积极打造融合发展新高地,不仅推动了能源体系绿色转型,更通过技术突破、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源网荷储一体化,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边合区,中广核积极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布局,建设风电、光伏和储能,并引入分布式算力中心、动画渲染等可调节性负荷。
“该项目优先利用一体化项目新能源电力,通过智慧调控系统的优化控制和储能设备的调节,以及需求侧的灵活响应,在尽可能减轻项目对电网调峰压力的情况下,为园区内一体化项目配套电力用户提供质量达标的电能和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电价,不仅促进新能源电力的高比例消纳,也为项目投资方带来良好的收益。”中广核新能源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张华表示。
作为一种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运行模式,“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够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的深度协同与优化整合,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2024年7月18日,中广核宁波东方电缆园区虚拟电厂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该项目依托中广核虚拟电厂示范平台,实现了工业园区全天24小时可溯源绿电供应,通过光伏、储能、充电桩、工业负荷协同运行,实现多种电源参考实时经济性智能切换。
与此同时,中广核还在广西、湖北、重庆、安徽等地积极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为推动国家电力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为“蓝色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广东汕尾,中广核打造的全球首例超大型风渔融合独立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已于2024年9月4日建成投运,预计年产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5400万元。
“项目下部水体用于渔业养殖,上部平台用于构建具备源、网、荷、储各项要素的海上综合能源岛‘雏形’,开展深远海综合能源岛多模式发电、微电网构网与协调控制、海上氢氨醇制储运等多种关键技术的试验与验证。”中广核新能源广东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天国表示,中广核创新实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既可以集约利用海上风电场内海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以研发和应用现代海洋牧场新型装备技术,为深远海装备制造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解决近岸退养还海、退围还海导致的养殖用海空间不足的问题。
据了解,当前,“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正在国内多点布局,并取得较好效果。山东莱州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打造了“蓝色海洋+海上粮仓”模式典范,创新探索海上发电新模式;福建平潭大练海风项目已成功开展项目场址内养殖鱼苗的试验,为后续规模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光伏治沙,提供荒漠化治理的“新能源方案”
塔克拉玛干沙漠,广袤无垠,黄沙漫天,长期以来荒漠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在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中广核新能源把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沙漠阻击战相结合,打造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
中广核新能源新疆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新疆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马保军介绍。目前,中广核洛浦县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已于2024年实现了全面覆绿,为当地带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持续改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中广核从2018年开始,采用“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先后建成6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82万千瓦,有效治沙3.4万亩,既解决了周边民用燃料缺乏问题,也增加了人工植被覆盖率。
由中广核新能源牵头起草的《沙漠光伏电站技术要求》已作为国家标准于2023年9月发布,首次系统性提出沙漠光伏电站设备选型、配置、安装及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是我国该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
光储协同,锻造光热行业核心竞争力
光热发电是绿色低碳的电网友好型电源,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的有效手段。中广核自2011年开始布局和研究光热业务,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探索与产业布局,形成了较完整的运维技术和标准体系,主导建立的光热标准38项,其中主导制定光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对支撑我国槽式光热发电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广核新能源充分发挥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的平台优势和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的先发优势,积极打造“光热+”一体化项目。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电站自2018年投产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年上网电量已提升至1.41亿千瓦时,完成了太阳能热发电从科技创新示范到工程实证应用再到产业化推广的过程。此外,中广核新能源正在吉林、西藏等地推动一批“光热+”一体化项目建设。
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创新实践,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约600家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
绿色氢氨醇,解锁清洁能源新未来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我国“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正逐渐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广核在氢能领域正加速布局。
2024年12月27日,中广核首个制氢站——中广核宁夏宁东制氢站成功出氢。“该制氢站作为中广核氢能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平台,将通过研究新能源制氢系统运行能耗、关键设备性能、物料消耗、运行安全、故障风险、寿命衰减等方面的评价、评估和预测方法,解决新能源发电与制氢的耦合问题,为后续新能源制氢项目技术方案、设备选型、投资评价、生产运维等关键环节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据了解,由中广核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中广核可再生能源孤网海水直接制氢系统海上试验样机,以“伏羲一号”配套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作为电源进行海水制氢,可发挥我国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基能源转化的配合优势,后续将规划利用储氢、合成甲醇、合成氨等多种手段为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启新赛道。此外,中广核新能源在河南、内蒙古布局的两个制甲醇示范项目正在陆续推进,将助力氢氨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广核新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表示,中广核积极拓展“热海绿沙氢”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一系列“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与探索实践。目前,中广核在光热、海洋能源、绿电、沙漠治理、氢氨醇等多领域形成系列成果,不仅推动自身业务迈向新高度,更为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支撑。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