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理论周刊

王超
2024-05-28 10:12
收录于专题:圳学习
摘要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提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时代大势,在科技革命的演变进程中抢抓变革机遇,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吹响生产能力“质变”进发的“集合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整合科技创新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新赛道、争取主动权、塑造竞争新优势下好“先手棋”。

一是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企业要抓住机遇,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要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三是发挥改革牵引作用,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

撬动生产方式“迭代”跃升的“强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表明了一种新的自然观,也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二是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三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要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实现生活品质“美好”奔赴的“加速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呼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极大地提高了生活品质和服务品质,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美好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甚至定制化的服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进而更加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时至今日,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工程科技的印记,工程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空前便利。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

二是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是提升消费供给能力。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科技创新成果为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